历史百科网

古代人们吃的主食有哪些

老祖宗的锦衣玉食,足以让你大吃一惊!这些古代的主食,都曾经为我国人广泛食用。不过以今天人的眼光,未免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稻米

今天,大米是我国人最重要的主食。但在唐宋以前,稻米并不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米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从西北的黄河地区向东南的长江地区逐渐转移的过程。随着稻米在我国人主食中比重的上升,经济重心逐步从干旱的黄土高原向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

相比起北方主要种植的粟、豆和黍等作物,稻米的单位亩产量更高更稳定,以稻田为核心的南方农业潜力更为发达。随着东晋、南宋等南方带来的大量北方人口对江南田野的开发,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赋税之源。《新唐书》就明确提出,关中号称沃野,所出不足以给京师.....转漕东南之粟。这里所说的粟,显然是指代东南出产的优质稻米。

大麦和小麦

野生的大麦和小麦是否是从中亚传入,目前没有明确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双麦的大规模种植和加工技术和中亚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大麦和小麦直到汉代才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普遍种植。麦的优势在于它与粟和黍的生长周期不同,在粟和黍等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提供救命口粮。汉代生产技术的发展解决了种麦必须的灌溉和磨粉难题,这就是的小麦的种植迅速铺开。不过在汉朝面食依旧只是豪门专享,普通人只能以脱壳后的大麦煮熟而成的麦饭为食。

大豆

在史前时代,大豆主要种植在我国东北地区。随着人类的不断选育培养,大豆里的油性成分不断增加。到了战国时代,被古人称之为“菽”的大豆开始取代黍,称为和粟并列的重要作物。在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谈到农业,几乎都会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树艺聚菽粟。《荀子》里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战国时代,菽粟就是粮食的代名词。

粟是我国人第一种驯化成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种即为我国地区广泛分布的狗尾草。今天有些史书里将粟和黍并列。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粟的种子带有一层硬壳,脱壳之后称作小米,而黍的种子煮熟后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称为黄米。因为粟有一层硬壳保护,所以能够长期储存,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我国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元朝《农书》记载:五谷之中,唯粟耐陈。粟的硬壳可以防霉变虫蛀和,有利于长年储藏。今天的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发现先秦乃至石器时代所储存的粟。

芋头

薯和芋等植物的块根,在今天只是作为蔬菜食用。但它们的确是我国最早的主食,没有之一。在我国先民成驯化狗尾草为粟、成驯化野生稻谷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种植块根类植物作为主食食用了。近代的台湾原住民,在没有接触以前,就以种植芋头为生。大者有七八斤重,食用的时候将芋头埋入灰烬里煨熟,然后聚集全社分而食之。在我国各地还保持原始生活状态的部落里,依靠块根植物生活的例子屡见不鲜。块根类植物作为农作物好处很多,如种植简单,烹制方便,含有较多的淀粉可以提供能量等。缺点则是我国本土的块根植物含水较多,储存困难。

马铃薯、番薯和玉米

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对于某些可耕地稀少的地区来说绝对是利好消息。这些适合盐碱地和山地的作物的确成为了优选。随着明清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侵蚀,大量良田被用于果树、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人们所需的口粮则改用高粱、玉米甚至马铃薯等杂粮提供。人们对于粮食产量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对品质的追求。如福建的《霞浦县志》记载:在霞浦县食米十之二,食署十之七八。

除了少数富人之外,明清的人口激增带来的是我国饮食史上大的衰退时期。用杂粮取代主食的趋势,直到改革开放后引入西方农业技术和化肥生产设施才得以彻底扭转。

没错!今天的,在古代却大有用处。其实属下的一共有四个变种,其中两个变种毒性很高,而另两个变种毒性较低。我国人所广泛种植和利用的是后两个变种。也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人们用它的纤维纺麻织布,所纺而成的麻布是古代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来源。而将子作为粮食食用,则是我国人独有的创造之一。在《齐民要术》中甚至专门编有《种麻》,明确区分了种植用麻和食用麻。可见我国人已经实现了品种的专用化培育。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纳雅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古代人们吃的主食有哪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纳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11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