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我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出生时间与地点在史料中存有不同记载。据《旧唐书》与《新唐书》考证,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出生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家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第二种说法实际出生地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父武士彟作为唐朝开国功臣,家族背景为她的早期教育提供了政治与经济基础。14岁时,武则天以“武媚”之名入宫成为唐太宗才人,由此开启政治生涯。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被立为皇后,逐渐参与朝政决策,显庆五年(660年)后因高宗体弱,实际掌握中枢权力。高宗病逝后,武者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自684年起独揽大权,并于天授元年(690年)以67岁高龄正式当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在位15年至705年被迫退位,实际执掌唐朝长达近三十年。

执政期间,武则天推行多项影响深远的政策。政治上革新科举制度,首创殿试选拔人才,打击关陇贵族,大量提拔寒门士子如狄仁杰、姚崇等,同时设立铜匦(检举箱)广纳谏言,强化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控制。经济上延续均田制,减轻赋税并兴修水利,推动农业生产恢复;商业方面以洛阳为中心拓展丝绸之路贸易,促进手工业与国际贸易繁荣。文化宗教领域采取兼容并蓄策略,大兴佛教以巩固统治合法性,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建造即为宗教影响力的象征,同时对道教与儒家学说亦加以扶持,形成三教共存的局面。

武则天突破封建性别桎梏,设立女官制度,允许女性参与文书管理与宫廷事务,并倡导贵族女性接受教育,这些举措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尽管统治后期因酷吏政治与权力斗争引发争议,但执政期间人口从唐初不足300万户增长至615万户,边疆通过灵活外交与军事威慑保持稳定,文化多元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制度与人才基础。神龙元年(705年)退位后,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陵前无字碑承载着后世对这位传奇女性统治者功过是非的永恒思考。

武则天人物关系简介

丈夫-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李治生于贞观二年(628年),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李治即位之初,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政,李治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永徽六年(655年)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显庆二年(657年)建都洛阳,称“东都”,采取移都就食的措施解决粮食问题。在辅政大臣相继去世后,李治独断专行,拒谏饰非,“中外以言为讳,无敢逆意直谏”,致使忠良胁肩、奸佞得志,史称“前贤为,后愚废”;同时大兴土木,劳役繁重,使得“万姓厌役,呼嗟满道”,“天下莫不失望”。显庆五年(660年)以来,常头晕目眩,难以理政,便让武皇后参政。李治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使唐朝版图达到较大。然自咸亨元年(670年)以来,安西四镇、吐谷浑等地区相继被吐蕃攻占,唐朝在西域的版图衰退;同时兵败于新罗,丢失半岛;又听信谗言杀害归降的东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导致东突厥叛唐独立,建立后突厥汗国,连年侵犯唐朝边境。683年12月27日,李治驾崩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儿子-李弘

李弘(652年-675年5月25日),唐高宗李治第五子,一代女皇武则天长子,唐朝第一位死后追封皇帝的太子。永徽四年(653年),两岁的李弘被封为代王。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皇太子。李弘自幼孝顺仁德,为太子后体恤民情。龙朔元年(661年),命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等人从古今文集中摘选佳句,按类编录五百卷,名《瑶山玉彩》。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巡幸洛阳,李弘留守京师监国,因身体多病,庶政多决于辅佐的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关中旱荒,军队粮食供应不足,他见士兵的粮食只有榆皮、蓬食,便命人悄然供给米。后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以母萧淑妃获罪,被幽禁宫中,年四十不得嫁,李弘向高宗奏请让她们出嫁,武后大怒,将她们许配给卫士,李弘因此失去武后宠爱。他上书请将沙苑之地分借穷人,高宗准许。李弘被召至东都后,纳裴居道之女为妃,裴妃贤淑,高宗因此宽心。上元二年(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年仅二十四岁,高宗以皇太子“慈惠爱亲,死不忘君”诏令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唐恭陵。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为李弘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景云年间(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书唐睿宗,称李弘未登帝位而与先皇同祔太庙不合礼仪,睿宗遂令迁出义宗神位,另行建庙祭祀。开元六年(718年),礼官上书唐玄宗建议停用义宗庙号,玄宗准许,令撤销义宗庙号,复以孝敬谥号祭祀。

儿子-李贤

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永徽五年(654年)腊月出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调露二年(680年),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裁,享年三十一岁。垂拱元年(685年),诏复雍王爵位。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谥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合葬。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如今已佚。

儿子-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曾用名李旭轮、李轮、武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朝第五位皇帝。李旦于龙朔二年六月己未日(662年6月22日)出生在长安东内别殿。早年封殷王,此后改封豫王、冀王、相王等。嗣圣元年(684年),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遂立李旦为皇帝,其母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旦居于别殿,不能过问政事。武则天当皇帝后,建立武周,降李旦为皇嗣。圣历元年(698年)李显恢复太子之位,李旦被降为相王。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后,因为李旦参与了推翻武则天的叛变,被封为安国相王,迁太尉。中宗统治时期,政局险恶,李旦皆以恭俭退让而避祸。景龙四年(710年),中宗病逝,韦皇后专权。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叛变,拥立李旦为帝。先天元年(712年),李旦退位为太上皇,然大政仍自掌,太子李隆基继皇帝位。次年,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同党,始全部归政。开元四年(716年)崩,年55岁,葬于桥陵。李旦为相王时曾作诗《侍游应制》,此诗现刻于石淙河摩崖上。其一生两次登基为帝,三次让皇位,是我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为后续唐朝的开元盛世创造了条件。继位后,整修纲纪,裁减冗官,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当时人们称赞其:“姚宋当国,邪不如正,朝政颇有贞观、永徽之遗风”。

儿子-李显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 ),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684年1月3日)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但又放纵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宠信武三思,任其陷害功臣,弄权专国,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乱不堪。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六月壬午日(710年7月3日)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在《全唐诗》中收存其诗七首,有《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立春日游苑迎春》《登骊山高顶寓目》等。

女儿-安定公主

安定公主(654年―654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女,早夭。麟德元年(664年),追封安定公主,谥号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等同亲王的等级,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

女儿-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本姓李氏,唐朝时期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之女,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之妹。麟德二年(665年)左右,太平公主出生于东都洛阳。体态丰硕,方额广颐,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颇多权略,权倾一时。高宗仪凤年间,太平公主被要求同吐蕃和亲,但因武则天拒绝而未成。先后出嫁薛绍和武攸暨,恩宠逾制,贵盛无比。神龙元年(705年),太平公主参与诛杀张易之兄弟,恢复唐朝国号,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实封五千户;唐中宗去世后,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叛变,拥立唐睿宗复位,广树党羽,权倾朝野,财富如山。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涉嫌发动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先天叛变),赐死于家中。

父亲-武士彟

武士彟(577年-635年),字信,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开国功臣,东都丞武华之子,武周皇帝武则天之父。隋朝年间,武士彟经商致富,后成为鹰扬府队正。大业十三年(617年),他资助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授大将军府铠曹参军,然后随李世民军平定长安。唐朝建立后,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李世民即位后,历任豫州、利州和荆州都督,任内治民有方,得到李世民嘉奖。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得知太上皇李渊驾崩,悲痛成疾,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李世民赐谥号为定。武士彟先后娶相里氏、荣国夫人杨氏,后者生下武则天。武则天受封皇后以后,武士彟先后被追赠为周国公、太原郡王等,改谥忠孝。武则天当皇帝后,追谥武士彟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庙号太祖。唐玄宗先天年间,削除帝号,降封太原郡王。

母亲-荣国夫人

荣国夫人(579年~670年),本姓杨氏,名字不详,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一代女皇武则天母亲。信仰佛教,早年不嫁。四十四岁,嫁给应国公武士彠,生下三女:长女武顺,出嫁贺兰安石;次女武则天,嫁给唐高宗李治;三女武氏,下嫁郭孝慎。随着武则天成为皇后,先后受封代国夫人、荣国夫人、卫国夫人,长期居住于洛阳。咸亨元年(670年8月22日),逝世,享年九十一岁,获赠鲁国太夫人,谥号忠烈,葬于洪渎原。随着武则天权势地位的提升,先后追封太原王妃、魏王妃、周忠孝太后,葬于明义陵。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当皇帝,建立武周,追赠孝明高皇后,葬于顺陵。

哥哥-武元庆

武元庆,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成为皇后。作为外戚,授宗正少卿,因其与武元爽待则天亲生母亲杨氏甚薄,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借机报复,贬为龙州刺史,到任即病逝。武则天当皇帝建立武周,追封武元庆为梁王,谥号为宪。

哥哥-武元爽

武元爽,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应国公武士彠之子,一代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母为相里氏。母亲去世后,无礼于杨氏。唐高宗时,门荫入仕,授安州司户参军。武则天成为皇后后,授少府少监,迁濠州刺史,坐罪流放振州而死。武则天当皇帝后,追封魏王,谥号为德,其子武承嗣嗣位魏王。

姐姐-武顺

武顺(623年~665年),字明则,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女性历史人物,应国公武士彟之女、武则天同母姐姐,母为荣国夫人杨氏。早年嫁给豫州参军贺兰安石,育有儿子贺兰敏之,女儿魏国夫人贺兰氏。经常出入宫禁,陪伴妹妹武则天,得到唐高宗李治尊宠,受封韩国夫人。唐高宗麟德二年,去世,时年四十三岁,追赠郑国夫人。武则天当皇帝后,追赠长公主,陪葬于顺陵。

妹妹-郭夫人

郭夫人武氏(?-?),武则天的妹妹,初唐人,名不详,嫁郭孝慎。

祖父-武华

武华,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人。隋朝大臣,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祖父。隋朝时期,曾任东都洛阳郡丞。唐朝时期,随着孙女武则天地位的提升,获赠太尉、太原郡王,累封周王,谥号安成。武则天建立武周后,追封皇帝,谥号文穆,庙号显祖。唐玄宗时期,废除武氏家庙,降为太原郡王。

祖母-文穆皇后

文穆皇后赵氏(?-?),武周显祖武华妻。

外祖父-杨士达

杨达,字士达,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弘农华阴人。隋朝门下省纳言(宰相),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外祖父(武则天的生母杨氏是其女儿),唐肃宗李亨生母元献皇后杨氏的高祖父。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去世,享年62岁,追赠吏部尚书、始安侯,谥号恭。

公公-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高祖次子,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唐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婆婆-文德皇后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4日-636年7月28日),鲜卑族,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文德皇后自幼酷爱文史。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636年12月6日)葬于唐昭陵。文德皇后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概述图来源:

孙子-李光顺

莒王李光顺,唐高宗李治孙,章怀太子李贤长子。

孙子-李守礼

唐邠王李守礼(672年-741年12月15日),本名李光仁,唐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唐朝宗室、亲王。咸亨三年(672年)出生于王府。调露二年(680年)李贤犯下谋逆罪,李光仁与父母同被废为平民,流放到偏僻的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李贤在流放地被迫自裁。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家人得以返还长安。李光仁更名李守礼,封为嗣雍王,授太子冼马官职,但仍与皇嗣李旦家人幽禁宫中。圣历元年(698年),李旦降封相王,家人得以外出居住。李守礼也重获自由,改授司议郎中。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辟,授予李守礼光禄卿。唐隆元年(710年),唐殇帝遵照中宗遗嘱,视李守礼如同皇子,进封邠王。不久唐睿宗复辟,改授李守礼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幽州刺史、单于大都护。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庚戌日(741年12月15日),李守礼薨逝,终年七十岁。唐玄宗恩制加赠太尉,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

孙子-李守义

李守义,唐朝宗室,唐高宗李治的孙子,章怀太子李贤第三子。文明年间,封犍为郡王。垂拱四年,封永安郡王,不久病死,无子。唐玄宗先天年间,追封为毕王。

孙子-李重福

李重福(680年-710年9月10日),唐中宗李显庶长子,生母不详,唐朝宗室、官员。初封唐昌郡王,后改封平恩郡王,进封谯王,历任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神龙元年(705年),李重福遭韦皇后诬陷,贬任濮州员外刺史,不久改任均州刺史。景龙三年(709年),唐中宗大赦天下,流放之人都得放还,唯独不准李重福回京,李重福于是上表自陈,但表奏未能上报。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去世,温王李重茂继位,韦皇后为皇太后,派兵前往均州防备李重福。同年六月二十日,太平公主、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兵变,诛杀韦皇后及其党羽,拥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唐睿宗继位后,改任李重福为集州刺史。李重福与张灵均、郑愔等人因不满唐睿宗继位,于八月十五日在东都洛阳发动叛乱,袭击左、右屯营兵,由于朝廷军队拼死抵抗,李重福形势窘迫,逃出城藏匿山谷之中,东都留守裴谈等派兵搜索,李重福投河,时年三十一岁。李重福死后,遭碎尸示众三日,后以三品官吏礼节安葬。

孙子-李重润

李重润(682年 - 701年10月8日),即懿德太子,本名重照,避武则天讳改。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也是中宗与韦皇后唯一的儿子。开耀二年(682年)生于东宫内殿,满月后,被高宗李治立为皇太孙,开府。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其父中宗失位,被废为庐陵王,李重润随后被贬庶人,废太孙府,与其父分开囚禁。圣历三年(700年)十二月,因其父李显恢复太子身份,被晋封为邵王。大足元年(701年)九月,因与妹李仙蕙、妹婿武延基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之事,触怒武则天,旋即获罪身死,年仅十九岁。神龙元年(705年),其父李显复位后,追赠皇太子,谥懿德,并将其灵柩从洛阳迁到乾陵陪葬,给予“号墓为陵”的较高礼遇。李重润出生时恰逢李唐危机方显之际,其祖高宗视之为李氏后裔的新希望,急于通过册立他为皇太孙,来稳固其父李显的太子地位,其实质是巩固李家宗嗣的地位,确保李唐宗室的统治世代延续。

孙子-李重俊

李重俊(?-707年8月7日),即节愍太子,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后宫所生。唐朝宗室。李重俊于圣历元年(698年),封义兴郡王。后封卫王。神龙二年(706年)秋,被立为皇太子。因李重俊不是韦后亲生,颇受猜忌,屡遭武三思、安乐公主、武崇训。后安乐公主并请废太子,立己为皇太女。神龙三年(707年),李重俊率李多祚等矫制发兵,杀武三思、武崇训及党羽十余人,并意图杀死韦后、安乐公主等,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后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陪葬于唐中宗定陵。

孙子-李重茂

唐少帝李重茂(695年-714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六位皇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圣历三年(700年),受封北海王。神龙元年,进封温王。景龙四年(710年),即皇帝位,嫡母韦皇后临朝称制,年号唐隆。堂兄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叛变,诛杀韦后,让位给安国相王李旦,复封温王。景云二年(711年),改封襄王。开元二年(714年),出任房州刺史,在任上逝世,时年二十岁,谥号为殇,葬在武功县西原。

孙子-李宪

李宪(679年-742年1月5日),字成器,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唐睿宗李旦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唐朝让皇帝。李宪初以皇孙身份封永平郡王。684年,六岁的李宪被册封为太子,后被武则天册封为皇孙。武周时期,授左赞善大夫、寿春王。唐中宗李显复位后,迁员外宗正卿。710年,李宪被加封为宋王。同年,唐睿宗登基,任命李宪为左卫大将军。李宪拒绝成为皇太子,让位于平王李隆基。710年11月,李宪晋升为尚书左仆射,不久升任司徒,之前所担任的太师、都督等职位全都依旧兼任。第二年,李宪上表推辞司徒一职,担任太子宾客,依旧兼任扬州大都督。721年,李宪兼任太常寺卿。726年,卸任太常寺卿依旧享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733年,又担任太尉。740年,李宪卧病在床。李宪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欲朝政,为唐玄宗所敬重。742年,李宪去世,享年63岁,葬于唐惠陵。

孙子-李捴

李捴(?-724年12月15日),字成义。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第二子,母为柳宫人。性格弘裕,仪貌环伟。垂拱三年(687年),册封恒王。武周时期,降封衡阳郡王,授尚衣奉御。神龙元年(705年),授司农少卿、银青光禄大夫。唐睿宗复位,历任右卫大将军、殿中监、光禄卿、右金吾卫大将军,进封申王。先天元年(712年),迁司徒、益幽二州都督,历任邓、虢、绛三州刺史。开元十二年(724年12月15日),病逝,获赠惠庄太子,陪葬于桥陵。

孙子-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在位)。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710年7月21日),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叛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712年9月8日),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当皇帝。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较高统治权。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为避清圣祖讳,改为元宗),葬于泰陵。清时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孙子-李范

李范(686年-726年),本名李隆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睿宗李旦第四子,母为崔孺人。唐朝宗室大臣。李范初封郑王,改封卫王。武后时期,降为巴陵郡王,授尚食奉御。唐中宗复位后,迁员外太府少卿、陇州别驾、银青光禄大夫。支持唐睿宗复位,进为岐王,拜太常卿,迁左羽林卫大将军。唐玄宗即位后,参与消灭太平公主势力集团,迁太子少师,出任华虢岐三州刺史。后迁太子太傅。开元十四年(726年),去世。李范的藏书,史载不甚明确,然其多藏书画、古物无疑。范工书能诗,需博览多识,其所藏定有相关书籍,故录而考之。《增订注释《全唐诗》》卷八八六辑有《李范(诗句)》。

孙子-李业

李业(?-735年),本名李隆业,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睿宗李旦第五子,母为王德妃。垂拱三年(687年),受封赵王。武周时期,降封中山郡王,担任都水使者。景龙二年(708年),出任银青光禄大夫、太仆少卿、陈州别驾。唐睿宗复位后,进封薛王,授秘书监。唐玄宗即位后,出任同、泾、豳、卫、虢等州刺史,迁太子太保。孝顺养母王贤妃,抚养同母妹淮阳公主李花山、凉国公主的儿子,进位司徒。开元二十二年,李业薨逝,追赠惠宣太子,陪葬于桥陵。

孙子-李隆悌

李隆悌(692年-702年),字幼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第六子。友善淳朴,博览群书。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去世,年仅十一岁。景云元年,追赠荆州大都督、隋王,陪葬于桥陵。

孙女-新都公主

新都公主,李姓,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中宗李显庶长女,生母为夫人崔普慈。公主下嫁武延晖,初封新都郡主。神龙革命后,册封新都公主,实封1300户。结党营私,“斜封官”。公主死后,陪葬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陵墓在今陕西省乾县北梁山。

孙女-宜城公主

宜城公主,李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中宗李显第二女,生母不详。初封义安郡主,下嫁驸马裴巽。神龙革命后,晋升宜城公主。最著名的事迹,是将和驸马有染的侍女“耳鼻”割下,又将驸马的头发割下,让集属官观看,因此被贬。神龙年间,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宜城公主与定安公主等七位公主皆开府设置官署,视亲王。安乐公主实封三千户,长宁公主二千五百户,公主府不设长史。因宜城公主、定安公主不是韦皇后所生,实封两千户。

孙女-定安公主

定安公主,李姓,名字不详。唐朝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始封新宁郡主、安定郡主。唐中宗复位之后,册封定安公主,开府设置官署,先后下嫁王同皎(生子王繇)、韦皇后从祖弟韦濯(生子韦会)、太府卿崔铣。

孙女-长宁公主

长宁公主,李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母为韦皇后。封长宁郡主,下嫁杨慎交。中宗复辟后,封长宁公主,设府卫。神龙二年,开府设置官属,倚仗母亲韦后的宠爱,与安乐公主、宜城公主、韦皇后的姐妹郕国夫人和崇国夫人参与斜封官的不正之风。开元十六年(728年),杨慎交逝世后,再嫁宰相苏良嗣孙子苏兴。

孙女-永寿公主

永寿公主(生卒年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母为韦皇后。初封永寿郡主,嫁给右金吾将军韦鐬。跟随唐中宗安置于房州,卒于寓所。武周长安初年,唐中宗返回洛阳,重新册立为皇太子,追赠永寿公主。唐中宗复位后,修建永寿公主庙和永寿寺作为纪念,将永寿公主夫妇陪葬于定陵。女儿韦秀成为唐玄宗顺妃。

孙女-李仙蕙

李仙蕙(685年-701年10月9日),字秾辉,唐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李显第七女。垂拱元年(685年)出生,久视元年(700年),封永泰郡主,出嫁魏王武承嗣嫡长子武延基。大足元年(701年),懿德太子李重润和夫君武延基私议内帏之事,坐罪杖杀,导致公主受惊难产而死。唐中宗复位后,追赠永泰公主,以礼改葬,陪葬于乾陵(永泰公主墓)。成为我国古代史上仅有一个号墓为陵的公主。

孙女-李裹儿

安乐公主(?-710年7月21日),小名裹儿,生于房陵县(今湖北省房县),唐中宗李显的,母亲是韦皇后。安乐公主初嫁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中宗复位,安乐公主恃势骄横,纳贿授官,墨敕斜封授之,时称“斜封官”。安乐公主经常强行掳走无辜百姓的孩子做奴婢,并仗势欺压御史袁从一,阻止他弹劾自己强掳百姓的行为。崇训死,改嫁武延秀。欲拥韦后临朝,以己为皇太女,乃合谋毒死中宗。后临淄王李隆基起兵,韦后及延秀、公主皆被杀。

孙女-成安公主

成安公主,唐朝公主,姓李,字季姜。她是唐中宗的第六女,庶出。嫁给了韦后的堂侄韦捷。公主晚于韦捷去世,陪葬中宗定陵。其女韦氏,被唐玄宗封为东光公主,和亲奚族首领李鲁苏。

孙女-寿昌公主

寿昌公主,李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公主,唐睿宗李旦长女,母为肃明皇后刘氏。初封寿昌县主,许嫁太子右奉御杨尚一,未成,最终嫁给了太庙斋郎崔珍。唐睿宗复位后,册封寿昌公主。

孙女-李花山

李花山(686年-704年),字令则,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三女,惠宣太子李业、凉国公主李?的同母姐妹,母为王德妃。长安年间,册封淮阳县主,出嫁临沂公王承庆,王承庆官至太子少詹事、临沂公。长安四年(704年),生养女儿王怜时,难产而死,享年十九岁。景云二年(711年),追封淮阳公主,迁葬于少陵原。

孙女-荆山公主

荆山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崔贵妃。公主下嫁薛伯阳。

孙女-安兴昭怀公主

安兴昭怀公主,李氏,唐睿宗李旦第二女,母不详。初封安兴县主,出嫁梁王府参军薛琳。如意元年(692年),去世,谥号昭怀。

孙女-李华

代国公主李华(689年-734年8月2日),字花婉,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的第四女,母为肃明皇后刘氏。武周时,初封寿光县主。神龙元年(705年),出嫁秘书少监郑万钧,有两子四女。唐睿宗复位后,进位永昌公主。唐玄宗即位后,册封代国长公主。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去世,享年四十六,陪葬于桥陵。

孙女-凉国公主

凉国公主(687年-724年),本名李?(nou),字花粧,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六女,母为王德妃。武周时期,初封仙源县主,出嫁太子左奉御薛伯阳,生下光禄员外卿薛镡。景云元年,册封凉国公主,再嫁太仆卿温曦。开元十二年(724年),去世,享年三十八岁,陪葬于桥陵。

孙女-薛国公主

薛国公主,李姓,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之女,生母不详。始封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唐睿宗二次即位,册封薛国公主,再嫁裴巽,死后陪葬于桥陵。

孙女-鄎国公主

鄎国公主(689年~725年),本姓李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七女,母为崔贵妃。唐中宗时期,初封荆山县主,嫁给相王典签、汾阴公薛儆。夫妻恩爱,九族敦睦。薛儆死后,改嫁荥阳郑孝义。开元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七岁,陪葬于桥陵。

孙女-金仙公主

金仙公主(689年-732年8月14日),李氏,法号无上道,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八女,唐玄宗李隆基同母妹。公主自幼丧母,深受父兄宠爱,初封西城县主。神龙二年(706年),成为女道士,以道士史崇玄和叶法善为师。太极元年,修筑道观于京师。唐睿宗复位后,进封西城公主,景云二年,改封金仙公主,称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开元二十年(732年)五月初十日,金仙公主于洛阳道德坊开元观去世,终年四十四岁,陪葬于桥陵。

孙女-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762年),李氏,字玄玄,号“持盈”,法号无上真,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九女,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同母妹,母为窦德妃。初封崇昌县主。景云元年(710年),父亲唐睿宗复位后,进封昌隆公主。景云二年(711年),改封玉真公主。在王屋山入道修仙,尊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据灵都观《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记记载,玉真公主此后长居河南济源王屋山灵都观。宝应元年(762年),卒于东玉阳山仙姑顶,葬于灵都观北平阳洞府前。

孙女-霍国公主

霍国公主(?-756),李姓,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代公主,唐睿宗李旦之女。唐睿宗复位后,册封霍国公主,嫁给光禄少卿裴虚己。开元八年(720年),裴虚己因结交岐王李范,流放岭南,并与霍国公主离婚。安史之乱时,为安禄山部将所杀害。

外孙子-薛崇胤

薛崇胤,汉族,太常卿、寿阳王,镇国太平公主与驸马都尉薛绍长子。

外孙子-薛崇简

薛崇简(?-724年10月14日),字崇简,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唐朝外戚大臣,镇国太平公主与太常卿薛绍次子。初以母位,封位郢国公,拜太中大夫、司礼丞,转赞善大夫、尚辇奉御、卫尉少卿,迁封银青光禄大夫、燕国公。景龙四年(710年),参与唐隆叛变,拥立唐睿宗即位,封上柱国、立节郡王,拜太仆卿、太子左虞候率。先天二年(713年),反对太平公主叛乱,恢复官爵,赐姓李氏,视同宗宗室,出任蒲州别驾,安置于溪州。开元十二年(724年10月14日),卒于袁州别驾任上,葬于黄山之原。

外孙子-武胜

武胜,尚书膳部员外郎、徐州刺史,镇国太平公主与定王武攸暨之子。

外孙女-万泉县主

万泉县主(687年-710年),本姓薛氏,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外孙女,卫尉卿薛绍和太平公主第二女。天授三年四月,册封万泉县主。万岁登封元年,出嫁员外郎豆卢光祚,生下儿子豆卢建。唐中宗复位后,赐实封三百户,随夫治理州郡。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病逝于延州,时年二十四岁。

女婿-薛绍

薛绍(661年~689年),字昌,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朝驸马,唐太宗李世民的外孙,河东公薛瓘的儿子永隆二年(681年),迎娶太平公主,授驸马都尉、右卫亲府中郎将,封爵平阳县子,历任左领军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右散骑常侍。垂拱四年(688年),受累于长兄薛顗参与琅琊王李冲的谋反,坐罪下狱。永昌元年(689年),去世,时年二十九岁。神龙元年,得以,恢复官爵,归葬于祖茔。

女婿-武攸暨

武攸暨(jì)(663年-712年),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女皇武则天堂侄,追封楚王武士让孙子。武周时期,册封千乘郡王,迁右卫中郎将。迎娶太平公主,授驸马都尉。迁右卫将军,进封定王,历任司礼卿、左散骑常侍、特进。神龙年间,拜司徒,降封乐寿郡王,拜右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降封楚国公。延和元年,逝世,获赠太尉、并州大都督,追封定王,谥号忠简。先天叛变后,毁掉墓碑。

儿媳-哀皇后

哀皇后裴氏(?~?),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时期皇后(追封),右卫将军裴居道的女儿。咸亨四年(673年),嫁给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长子、太子李弘为妃。甚有妇德,得到唐高宗称赞:“东宫内政,吾无忧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不幸暴死,谥号“孝敬皇帝”。裴氏卒年不详。唐中宗复位后,随着丈夫李弘追封义宗,获赠“哀皇后”,陪葬于恭陵。

儿媳-怀太子妃

章怀太子妃(658-711年),本名房芙蓉,贝州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唐朝时期女性历史人物,幽州都督房仁裕孙女,宋州刺史房先忠之女。唐高宗上元元年,嫁给雍王李贤。上元二年,册立太子妃。文明元年,降为雍王妃,跟随嗣子豳王李守礼居于兴化坊。唐隆元年,封为邠国太妃。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赠太子妃,谥号为靖,陪葬于乾陵。

儿媳-和思皇后

和思顺圣皇后赵氏(?-675年),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皇后,左千牛将军赵瑰的女儿,母为常乐公主。唐高宗时期,成为周王李显的结发妻子。上元二年,被废黜并幽禁而死。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后,追封皇后,谥号为恭。唐睿宗复位后,追封为和思皇后,祔葬唐中宗定陵。唐玄宗时期,累谥和思顺圣皇后。

儿媳-韦皇后

韦皇后(?-710年7月21日),相传原名韦莲儿,武后赐名韦香儿。京兆府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豫州刺史韦玄贞之女。李显为太子时,纳韦皇后为妃。嗣圣元年(684年),册立为后。同年,李显被废,其随从迁至房州(今湖北房县)。韦皇后生有懿德太子、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四公主。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复位后,韦皇后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又纵容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干预政事。韦皇后信佛,大肆建筑寺院道观。后又欲效仿武则天,作女皇第二。景龙四年(710年),与女安乐公主合谋,毒死李显,立李重茂为帝(即唐殇帝),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总宰朝政,建立韦氏集团的朝廷。不久,李隆基(即唐玄宗)发动宫廷叛变,韦后与安乐公主均被杀于宫中。韦皇后不仅试图效仿武则天替高宗理政的做法,在她的管理下,朝廷中一些图谋不轨的奸邪小人经常守候在宫外私约宫女淫游作乐,有的甚至还讨官求财,谋取私欲,致使前朝后宫十分混乱。范文澜《我国通史》三册云:“韦皇后只有暴行,并无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昏懦加昏暴,演来形式颇相似,结果却完全不同。”

儿媳-肃明皇后

肃明皇后刘氏(?-693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睿宗李旦的原配皇后,刑部尚书刘德威孙女,陕州刺史刘延景的女儿。仪凤年间,以良家女身份,选入相王(李旦)府,生下长子李宪、女寿昌公主和代国公主。户婢团儿诬告刘氏使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入宫拜年时,随同德妃窦氏一起秘密遇害。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复位,追谥肃明皇后,招魂于东都城南,安葬于惠陵。开元四年(716年),陪葬于桥陵。

儿媳-窦德妃

昭成顺圣皇后(?-693年),本姓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唐睿宗李旦妃嫔,莘国公窦诞的孙女,润州刺史赠太尉窦孝谌的女儿。姿容婉顺,动循礼则。嫁给相王李旦,册封孺人。光宅元年(684年),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册封德妃,生下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长寿二年(693年),被诬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遇害于嘉豫殿。景云元年(710年),作为太子李隆基生母,追封皇后,谥号“昭成”,招魂安葬于东都城南,号为“靖陵”,设置仪坤庙祭祀。唐玄宗即位,追尊为昭成顺圣皇后,祔葬于桥陵。

伯父-武士棱

武士棱,一作“武士倰”,名稷,以字行。

伯父-武士逸

武士逸,生卒年不详,武士彟三兄。

伯父-武士让

武士让(577-652),讳谦,字士让,并州受阳人。武士让是武则天的伯父、武士彠的兄长。

侄子-武三思

武三思(?-707年8月7日),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唐朝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孙子,武则天的侄子,唐朝外戚大臣。武则天掌握唐朝实权后,武三思由右卫将军升为夏官、春官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三思被封为梁王。延载元年(694年)八月,武三思率四夷首长用铜铁铸造了天枢,用来“黜唐颂周”。圣历二年(699年),武三思担任宰相。武则天的晚年,体弱多病,武三思掌握着朝廷大权。神龙元年(705年)五月,敬晖等五王被杀后,大权全部都归武三思。武三思在排斥异己的同时,令御史中丞周利贞、兵部尚书宗楚客等作为自己的“耳目”和“羽翼”。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杀死武三思。武三思著有《仙鹤篇》《宴龙泓》《奉和过梁王宅即目应制》《奉和春日游龙门应制》等诗文。但武三思性倾谀,善迎谐主意,与韦后相勾结,为非作歹,残害忠良,使朝政陷入混乱之中。

侄子-武承嗣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则天侄子。起家尚书奉御,迁秘书监,袭封周国公。光宅元年(684年),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年),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月余罢免。载初元年(689年),授纳言。天授元年(690年),进文昌左相。武周时期,大肆诛杀大唐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建立武氏七庙,请求武则天立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长寿元年(692年),罢为特进,忧郁而死。赠太尉、并州牧,谥号为宣。

外甥-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643年~671年),字常住,河南洛阳人。唐朝外戚大臣,女皇武则天的外甥,韩国公贺兰安石之子,母为韩国夫人武顺。年轻英俊,风流倜傥,妄行不法。门荫入仕,起家尚衣奉御,授太子左庶子,迁左散骑常侍、弘文馆学士。出继外祖父武士彟,赐姓武氏,袭封周国公,拜太子宾客、检校秘书监。行为不端,配流雷州,恢复贺兰本姓。咸亨二年(671年)八月,授韶州刺史,坐罪赐死,年仅二十九岁。神龙元年,追赠秦州都督、太子少傅,归葬于咸阳县洪渎原。

外甥女-魏国夫人

魏国夫人(?~666年),本姓贺兰氏,名字不详,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外甥女,郑国夫人武顺和卫尉卿贺兰安石之女,周国公贺兰敏之妹妹,太平公主表姐。长相出众,跟随母亲郑国夫人出入宫中,深得唐高宗喜爱,册封魏国夫人。乾封元年(666年),参加唐高宗封禅泰山后,突然去世。传闻为武则天所杀,嫁祸武惟良、武怀运兄弟。

曾祖父-武俭

武俭,即周烈祖,我国汉族,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曾祖父。

曾祖母-昭安皇后

昭安皇后宋氏,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曾祖母。

曾孙子-李瑶

李瑶(?~737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五子,母为皇甫德仪。初封鄂王,遥领幽州大都督、河北道节度大使,假开府仪同三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受到武惠妃诬陷,废为庶人,坐罪被杀。

曾孙子-李瑾

李瑾,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孙,岐王李范之子。历任太仆卿,册封河东郡王,去世后,获赠太子少师,无子。

曾孙子-李一

李一(716年~717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九子,母为武惠妃。生而美秀,深得宠爱。开元五年(717年),夭折,年仅两岁,追封夏王,谥号为悼,葬于万安山之东南岭。

曾孙子-李琬

李琬(?-755年),本名李嗣玄,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唐肃宗李亨之弟。开元二年(714年),封甄王,十二年(724年),改封荣王,改名李滉,十五年(727年),受京兆牧、陇右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纳荥阳郑氏女为荣王妃,二十五年(737年),改名李琬,二十九年(741年),纳河东薛氏女为荣王妃,天宝元年(742年),授单于大都护。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玄宗任命荣王李琬为征讨元帅,名将高仙芝为副元帅,征讨叛军,不久,李琬薨逝,赠靖恭太子。李琬素有雅称,风格秀整,当时士庶希望李琬对叛军有所成功,忽然殂谢,远近都很失望。

曾孙子-李琦

李琦(?~764年),本名李沐,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一子,母为武惠妃。开元十三年(725年),册封盛王、出任扬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支度采访等使,没有成行。广德二年(764年)四月,去世,追赠太傅,陪葬于泰陵。

外曾祖父-杨绍

杨绍(498~572年),字子安,小名僧保,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北魏到北周时期将领,新兴太守杨兴的孙子,司州刺史杨国的儿子。精于骑射,才力过人。北魏永安初年,参与平定葛荣起义和元颢之乱,起家广武将军、屯骑校尉。参与平定关陇起义,受封元平乡男。普泰初年,授正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从平侯莫陈悦叛乱,迁卫将军。西魏大统初年,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冠军县公。抗击东魏,屡立战功。大败稽胡,灭亡南梁,颇有功勋,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燕敷二州都督。北周建立后,受封傥城郡公。天和五年,进位大将军、豳州都督。治理布德,恩威并施。建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五岁,追赠大将军、都督成文扶邓兆五州诸军事、成州刺史,谥号为信,安葬于咸阳郡石安县洪渎乡孝义里山中。

外曾祖母-兰胜蛮

兰胜蛮(518~597年),本姓乌洛兰氏,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到隋朝时期女性历史人物,直阁将军兰彪孙女,安城太守兰润之女。秀气降神,柔灵挺质。嫁给北周大将军杨绍,先后封为上洛郡君、傥城国夫人、邗国太夫人、广平国太妃,生下观王杨雄。开皇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葬于泾阳县龙栖乡。

曾孙子-李承宏

李承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曾孙,章怀太子李贤之孙,邠王李守礼之子,金城公主的兄弟。开元初年,册封广武郡王。宝应二年(763年)十月,吐蕃趁唐朝内乱,攻破长安。唐代宗出逃后,吐蕃拥立李承宏为帝。后来,名将郭子仪收复长安后,唐代宗回京复位,将李承宏流放虢州,不久死去。

曾孙子-李琰

李琰(?-752年),字嗣真,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之子,母为钱妃。开元四年(714年),册封鄫王。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封棣王。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改名李琰。天宝初,担任凉州都督、河西陇右节度使。天宝十一载(752年),因两位孺人争宠。引发巫蛊事件,受到唐玄宗囚禁,忧惧而死。

曾孙子-李亨

唐肃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又名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庙号“肃宗”,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代第八位皇帝(756年-762年在位)。最初被封为陕王,拜为安西大都护。后徙封忠王,兼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738年,被立为皇太子。755年,安禄山率兵南下攻唐,玄宗率少数皇亲国戚逃离长安。之后,太子李亨带两千禁军北上。不久,被拥戴即皇帝位,亲率大军南下彭原。757年,收复西京长安,十月收复洛阳。李亨入长安后,自蜀中迎回玄宗。平叛期间,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大军,致使宦官势力抬头。后宠幸张皇后,纵容其干预朝政,以宦官李辅国为兵部尚书,操纵军政大权,势倾朝野。762年,李亨患病,不能视朝。四月五日,玄宗驾崩,李亨“闻上皇登遐,哀慕,疾转剧,乃命太子监国”。张皇后欲谋杀李辅国,李亨因惊吓而病情加重,四月十八日崩逝于骊山华清宫长生殿,享年52岁。在位期间作诗四首,有《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章八句》《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等。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显著的战功,继承了唐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于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唐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贡献。宰相张说这样评价李亨:“尝见太宗图,忠王英姿颖发,仪表非常,雅类圣祖,此社稷之福也”。

信成公主

信成公主李氏(?-?),唐玄宗李隆基之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封信成公主。下嫁银青光禄大夫、秘书大监、武阳县开国侯独孤明。

义女-安定公主

安定公主,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公主,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始封千金公主,先后嫁给温挺、郑敬玄。武则天时,行为巧媚,善于进奉,以武则天为目,册封安定大长公主,赐姓武氏。

大伯哥-李承乾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武德年间,作为皇孙,受封中山郡王。丰姿岐嶷,仁孝纯深。唐太宗即位,册立皇太子,聪明仁爱。唐太宗爱子有加,派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魏征悉心辅佐和教导。身有足疾,不良于行。得知魏王李泰夺嫡之念,日益狂悖骄躁。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李承乾去世后以国公之礼下葬。唐玄宗时期,其孙李适之成为宰相,追赠荆州大都督、恒山郡王,谥号为愍,迁葬于昭陵。概述图片来源:《我国一百皇子图》。

亲家公-韦玄贞

韦玄贞(?-684年),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外戚大臣,唐中宗李显岳父,韦皇后之父,曹王府典军韦弘表之子。韦玄贞出身京兆韦氏,起家普州参军,嫁女于太子李显。唐中宗即位,授豫州刺史。武则天废黜唐中宗后,坐罪流放至钦州。嗣圣元年(684年),逝世。唐中宗复辟后,追赠太师、雍州牧、益州大都督、上洛郡王。神龙二年(706年),加赠酆王,谥号文献。

曾孙子-李承寀

李承寀(cǎi)(?-758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曾孙,章怀太子李贤之孙,邠王李守礼之子。至德二载(757年),授宗正卿、沙州牧,册封敦煌郡王。带领仆固怀恩进入回纥和亲,迎娶毗伽公主,引入回纥兵马平定安史之乱。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去世,追赠司空。

曾孙子-李宗晖

李宗晖,唐中宗李显孙,节愍太子李重俊子。

曾孙子-李琎

李琎(?-750年),字嗣恭,小名花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嫡长孙,让皇帝李宪长子,“饮中八仙”之一。雅好音乐,姿质明莹,肌发光细,称为“花奴”和“酿王”。擅长弓箭及羯鼓,深得唐玄宗喜爱,册封汝阳郡王,累迁太仆卿同正员、特进。天宝九载(750年),去世,追赠太子太师。

曾孙子-李嗣庄

济阴王李嗣庄,字延敬,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之孙,让皇帝李宪之子。

曾孙子-李敏

李敏(719年-720年),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五子,母为武惠妃。

曾孙女-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739年),本名李奴奴,唐朝和亲公主,唐中宗李显养女,生父为邠王李守礼。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对唐蕃交往有所贡献,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

曾孙女-金山公主

金山公主是指宋王李成器之女。

外曾外孙子-豆卢建

豆卢建(706年~744年5月11日),字立言,昌黎徒何(今辽宁省锦州市)人,鲜卑族。唐朝驸马,太平公主外孙,中山郡公豆卢光祚之子。迎娶建平公主,拜太仆卿,袭封中山郡公。天宝三载(744年),逝世,时年三十九岁。

姐夫-贺兰越石

贺兰越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女皇帝武则天姐夫,应山公贺兰师仁之子。门荫入仕,授越王(李贞)法曹参军,迎娶应国公武士彟的长女武顺,迁朝散大夫、洺州长史,生下儿子贺兰敏之、贺兰务温、女儿魏国夫人贺兰氏,袭爵应山县男。卒于任上,追赠卫尉卿、户部尚书。武则天当皇帝后,其妻武顺作为长公主,循例追赠贺兰安石为驸马都尉、韩国公。

武则天的生平介绍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介绍

武则天生平经历简介,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如何登上皇位,武则天登基的内幕

历史上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的介绍!

武则天的生平事迹记录!

武则天晚年干了哪件最荒唐的事

武则天墓

武则天墓前无头石人是做什么的

武则天墓前61个无头石人的来历

武则天的父母是谁

武则天的母亲是谁

武则天的父母是谁,武则天入宫的时间

武则天的儿子女儿

武则天有几个儿子,武则天大权在握

武则天女儿安定公主真正死因是什么

武则天儿媳妇是谁,武则天为什么要饿死儿媳妇

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武顺生平介绍和史籍记载

永泰公主是怎么死的,永泰公主是武则天的什么人

武则天害死亲姐姐的原因,武则天为什么害死亲姐姐

武则天的为政举措

武则天当官试用期

武则天有哪些功绩

武则天为什么长期重用狄仁杰,武则天对官吏整治的几个方面

武则天的功绩有哪些,对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当政后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武则天的诗词

武则天《如意娘》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

武则天《制袍字赐狄仁杰》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

武则天《早春夜宴》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

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

武则天相关的资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