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奠定清朝基业的伟大开国之君。

努尔哈赤简介

一:早年经历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559年出生于现今辽宁地区的女真部落中,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家族曾经是女真部落中的显赫家族,但在他童年时期遭遇了巨大的挫折。父亲和祖父都在与其他部落的争斗中遇害,这段艰难的成长经历成为塑造他坚韧性格的重要因素。年轻时的努尔哈赤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天赋,逐渐在部落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二:统一女真部落与建立

努尔哈赤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成功统一了分散的女真部落。他以卓越的外交和军事策略,逐步消除部落间的矛盾,建立了强大的八旗制度。1616年,他正式建立了后金,并开始向中原地区发起进攻。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领袖,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能够有效整合不同的社会力量,为后来的清朝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与社会变革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是他最重要的制度创新。这一军事与社会组织体系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还为清朝后来的统治提供了组织基础。他颁布了严格的法律和军事纪律,注重民族团结,鼓励不同民族间的融合。在经济方面,他重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为后来清朝的繁荣奠定了根基。

四:历史地位与影响

作为清朝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被历史学家誉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统一了女真部落,还为清朝后来征服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制度创新,使得一个原本分散的游牧民族最终建立了横跨数百年的强大帝国。尽管其统治充满战争与征服,但他的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毋庸置疑。

努尔哈赤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从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到统一女真部落的伟大领袖,他用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改变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历史进程。他不仅是清朝的奠基者,更是我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的生平和成就,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

努尔哈赤的儿子

儿子-爱新觉罗·褚英

爱新觉罗·褚英(1580年-1615年),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人,明朝后期建州女真贵族,清太祖努尔哈赤嫡长子,母为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率军平定安楚拉库,受封“洪巴图鲁”,晋封贝勒。舒尔哈齐死后,开始分担部分军政事务。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封号“阿尔哈图土门”(argatu意为计谋,tumen意为万,意译“广略”),人称“广略贝勒”。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凭借嫡长子身份和赫赫战功,一度成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但因生性残暴、心胸狭隘,得罪“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和兄弟,失去权位,不满之情溢于言表,焚香诅咒大臣和兄弟,受到努尔哈赤软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坐罪处死,时年三十六岁,安葬于清东京陵。清太宗即位后,追封广略贝勒。(概述图片来源:清人绘《褚英像》史密森学会藏)

儿子-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又译歹善,清朝初年宗室、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代善从少年时代就随父征战女真各部,因功成为贝勒。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代善在乌碣岩之战中大破乌拉部,获赐“古英巴图鲁”之号。六年后又随父灭乌拉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代善掌正红、镶红二旗,身居太子之位。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代善成为和硕贝勒,按年龄顺序排在四大贝勒之首。其后在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开铁之战及叶赫城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天命五年(1620年),以其子硕讬离家出走为契机,惹怒努尔哈赤,被废黜太子之位,其所掌镶红旗亦由儿子岳讬掌握,只领正红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代善推举弟弟皇太极继承汗位,自己仍作为四大贝勒之一主持国政。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批评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皇太极又斥责代善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此后代善赋闲在家,不问朝政。崇德八年(1643年),参与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交出其妄议大统的儿子硕讬与孙子阿达礼。后随清军入关,顺治五年(1648年)死于北京,谥号为烈。尽管代善无缘君位,其家族却是努尔哈赤诸子中最显赫的一支,在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占了三个(礼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儿子-爱新觉罗·阿拜

爱新觉罗·阿拜(1585年-1648年),建州女真波勒密城(今新宾网户村北砬背山城)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子,母兆佳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7岁的阿拜隶正蓝旗。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派兵瓦尔咯路及呼尔哈部,阿拜领命,后被授牛录章京。天聪八年(1634年),阿拜被皇太极授为梅勒额真。崇德三年(1638年),授其吏部承政。崇德四年(1639年),封为三等镇国将军。崇德六年(1641年),阿拜驻防锦州南乳峰山。崇德八年(1643年),阿拜以老罢承政。顺治四年(1647年),晋升为二等镇国将军。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去世。清廷追封其为镇国公,谥勤敏。阿拜的母亲仅是一名庶妃,因此地位不显。阿拜深知自己所处之地位,只能审时度势,谨慎军务,从不参与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

儿子-爱新觉罗·汤古代

爱新觉罗·汤古代(1585年12月24日-1640年11月12日),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子。乙酉年(1585年)十一月初四日子时生。母为庶妃钮祜禄氏,博克瞻之女。崇德四年(1639年)八月封三等镇国将军。崇德五年(1640年)九月二十九日戌时卒,年五十六岁。

儿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Mongγoldai,蒙语意为“蒙古似的”,1587年-1633年),满洲正蓝旗人。后金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母为继妃富察·衮代。莽古尔泰少时随父征伐乌拉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受封“和硕贝勒”,与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为正蓝旗主。天命四年(1619年),参加“萨尔浒大战”,全歼明总兵杜松、刘綎部众。天命五年(1620年),追袭明军,直至浑河。天命十一年(1626年),攻击内喀尔喀巴林部,斩俘甚众。皇太极即位后,数次进攻明军,屡立战功。天聪六年冬(1633年1月11日),莽古尔泰逝世。后来被揭发图谋犯上,追夺封爵。

儿子-爱新觉罗·塔拜

爱新觉罗·塔拜(1589年-1639年),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清太宗皇太极六哥,母为庶妃钮祜禄氏,博克瞻之女。天命十年(1625年),与兄阿拜统兵1000人征东海北路虎尔哈部,俘获1500余人而返,论功,授游击世职。天聪八年(1634年),晋一等参将,又封三等辅国将军。崇德四年(1639年),卒。

儿子-爱新觉罗·阿巴泰

爱新觉罗·阿巴泰(abatai,蒙语意为“能猎的”,1589年-1646年),满洲正蓝旗人(1626年由镶白旗改镶黄旗,1635年由镶黄旗改正蓝旗)。清朝宗室、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母为侧妃伊尔根觉罗·赖。阿巴泰初授台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和费英东一起征讨东海窝集部乌尔固辰、穆梭二路。天命八年(1623年),同德格类一起征讨扎鲁特部,追斩昂安。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位,阿巴泰被封为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为多罗饶余贝勒(doro i bayan beile,音译“多罗巴彦贝勒”),驻防噶海城。崇德七年(1642年),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攻克杏山;又以奉命大将军的身份征明,攻破蓟州等州县。顺治元年(1644年),晋封为多罗饶余郡王。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阿巴泰病逝。康熙十年(1671年)追加谥号为敏。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

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生于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旧老城)。后金第二位大汗(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在位,其间于1636年当皇帝,改国号大清)。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皇太极新政),加强中央集权。征服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天聪九年(1635年)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并且获得“传国玉玺”。同年 ,统一族称为“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当皇帝,改国号“大清”。次年迫使臣服。此后不断对明朝作战,崇德七年(1642年)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入主中原成为必然之势。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同年再次发动清兵入塞,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在位17年,庙号太宗,累加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第九子福临即位。

儿子-爱新觉罗·巴布泰

爱新觉罗·巴布泰(1592年12月10日-1655年2月22日),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九子,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真奇。

儿子-爱新觉罗·德格类

爱新觉罗·德格类(Degelei,蒙语意为鹭,1597年-1635年),后金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子,生母是富察·衮代。因他是富察·衮代所生的小的儿子,所以又名费扬古(意为末生子)。德格类早年被授为台吉。天命六年(1621年),率军攻打奉集堡(今辽宁沈阳东南),攻克海州。又与阿巴泰征讨内喀尔喀蒙古扎鲁特部。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多罗贝勒。天聪五年(1631年),后金设六部,他掌户部事,随即出征锦州、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旅顺口等地,并任正蓝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逝世。

儿子-爱新觉罗·巴布海

爱新觉罗·巴布海(1597年1月15日-1643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一子,丙申年(159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酉时生,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初授佐领。天聪八年(1634)授一等参将。崇德四年(1639)擢正黄旗副都统,封镇国将军。七年以不满朝政,革爵,废为庶人。次年因造匿名帖陷害谭泰案,被处死,籍没。

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满洲镶白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天命年间为“四小贝勒”之一,领正黄旗。皇太极即位后,改领镶白旗。天聪二年(1627年)获罪被贬,由多尔衮代之。此后,他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的作战,并在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多罗武英郡王。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进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顺治八年(1651年)赐死。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儿子-爱新觉罗·赖慕布

爱新觉罗·赖慕布(1612年1月26日-1646年6月23日),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三子,母为庶妃西林觉罗氏,奋社哩哈斯祜之女。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时生。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封奉恩将军,顺治三年(1646 年)丙戌五月十一日巳时卒,年36岁。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追封辅国公,谥曰“介直”。

儿子-爱新觉罗·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受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镶白旗旗主(后与弟弟多铎换旗,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和硕睿亲王,十二月随皇太极亲征,参与丙子之役,攻克江华岛,俘虏国王家属。崇德三年(1638年),授奉命大将军,统兵入塞攻明。后在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他拥立年幼的福临为帝,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统兵入关,联合吴三桂败李自成农民军,迁都北京,随后派兵南下,相继灭李自成、及南明弘光、隆武、绍武,逐步确立清朝对全我国的统治。他在入关后主持制定包括《大清律》在内的各项制度,维护和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同时实行圈地,逼民投充,强制剃发易服,厉行逃人法,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在围猎时坠马身亡,年仅39岁。福临追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次年诏削爵位,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儿子-爱新觉罗·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朝初年宗室、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时人通称十王。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多铎受封和硕额真,旋封贝勒,为天命年间“四小贝勒”之一,统领镶黄旗(努尔哈赤死后与皇太极换旗,变为正白旗主;皇太极死后与多尔衮换旗,变成镶白旗主)。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晋和硕德豫亲王。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配享太庙。多铎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其爵位世袭罔替,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儿子-爱新觉罗·费扬果

爱新觉罗·费扬果(1620-1640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小的儿子。生于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生母庶妃某氏。费扬果在皇太极在位时,因犯罪被赐死,削除宗籍。康熙五十二年,命复宗籍,赐红带为觉罗。

努尔哈赤的弟弟

弟弟-爱新觉罗·穆尔哈齐

爱新觉罗·穆尔哈齐(1561年-1620年),清显祖宣皇帝塔克世次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父异母之弟,生母为古鲁礼之女李佳氏,为努尔哈赤早期的创业立下过汗马功劳。

弟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Šurgaci,意为“小野猪皮/二岁野猪皮”,1564年―1611年),明朝译称“速儿哈赤”“素儿哈赤”“鼠儿哈赤”,译称“小乙可赤”,塔克世的第三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在青少年时期,因寡恩,常与其兄外出谋生。后在统一建州各部、抵御叶赫等九部联军的过程中颇立战功。多次至北京朝贡,以曾受明封为都指挥之职,俗称为“三都督”。与海西女真乌拉部首领布占泰联姻,先后嫁以二女,又娶布占泰妹为室。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他麾下拥兵五千,战将四十余名。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与贝勒褚英、代善等统兵接取东海瓦尔喀部斐悠城降众,途中击败乌拉部长布占泰阻击之兵于乌碣岩,以功赐号“达尔汉巴图鲁”。建州本部统一后,不主张对外用兵,力谋与明保持通贡和好,怠于战事,与努尔哈赤矛盾日深。被迫欲移居他地,为其兄所不容,近臣乌勒坤、猛哥和宗室阿什布之子先后被杀,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札萨克图及他本人亦遭禁锢。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十九日,死于狱中。顺治十年(1653年),追谥为庄。

弟弟-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爱新觉罗·雅尔哈齐(1565-1589),清显祖塔克世第四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

弟弟-爱新觉罗·巴雅喇

爱新觉罗·巴雅喇(1582年-1624年4月3日),清显祖塔克世第五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异母弟,清朝开国功臣。明万历十年(1582年)生,母为塔克世继妻哈达纳喇·恳哲,哈达万汗所养族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与侄子褚英、兴尔扎固齐噶盖、费英东领兵一千,征安褚拉库路,取屯寨二十余所,有功,努尔哈赤赐巴雅喇卓礼克巴图鲁封号。

努尔哈赤的老婆

老婆-佟佳·哈哈纳扎青

佟佳·哈哈纳扎青(?-?),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原配夫人,佟佳·塔木巴晏之女。佟佳氏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嫁于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嫡福晋。皇太极当皇帝后,并未追尊嫡母为皇后,史称清太祖元妃。(见《满文老档》)万历六年二月二十二日,生第一女端庄固伦公主(东果格格)。万历八年生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万历十一年七月初三日,生第二子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约在万历十三年前后薨逝。原奉安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天命九年四月初一日,移奉东京陵。天聪三年二月十三日,移奉盛京福陵。

老婆-富察·衮代

富察·衮代(?-1620年),女真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继福晋(第二任大福晋)。衮代于1585年嫁与清太祖努尔哈赤为继福晋,后生下两子一女,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衮代去世,据皇太极透露是被其子莽古尔泰弑杀。衮代曾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合葬于福陵,但在顺治元年,多尔衮以衮代曾得罪太祖,将棺椁移出福陵,现已不知所葬何处。

老婆-孝慈高皇后

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1575年-1603年10月31日),名孟古哲哲(又作孟古)。万历三年(1575年)生。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嫁与清太祖为侧室,后立为嫡室(一说直接作为嫡室嫁入)。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生第八子皇太极,即太宗文皇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二十七日崩,年二十九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奉安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天命九年四月初一日,移奉东京陵。天聪三年二月十三日,移奉盛京福陵。崇德元年四月,追上尊谥曰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顺治元年九月,升祔奉先殿。康熙元年四月,改上尊谥曰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雍正元年八月,加上仁徽两字。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懿德两字。

老婆-孝烈武皇后

清太祖大妃乌喇那拉氏(1590年-1626年10月1日),名阿巴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乌喇贝勒乌喇那拉·满泰的女儿,清太宗继妃堂侄女,雍正帝孝敬宪皇后的远族堂姐。1601年,年仅12岁的阿巴亥由布占泰做主,嫁于努尔哈赤,两年后,被立为大福晋,时年14岁。她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天命五年,被庶妃德因泽和阿济根揭发其与大贝勒代善有染而遭到努尔哈赤休弃,一年后又被重新立为大福晋,后金天命十一年不知何故被逼殉葬,享年37岁。顺治七年,追尊为皇后,全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顺治八年,其子多尔衮得罪,罢谥,出庙。

努尔哈赤相关的资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