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襄垣鼓书

[拼音]:xiangyuan gushu

山西曲种。起源于山西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相传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早期的演出是以矮木架支书鼓,演唱者操挎板、鼓箭击节,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唱腔只有慢板、快板两种。道光年间,盲艺人史金星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道士的化缘调;咸丰年间盲艺人路永泉又吸收了当地的宫调(即上党梆子)、落子、秧歌等戏曲唱腔。以后的苗喜来、段明和等两代艺人又在板式和曲调方面加以发展,遂使襄垣鼓书基本定型。

唱腔分鼓儿词、柳调两大类,属于板式变化体结构。一般曲词中可以相间地使用两种唱腔,也可只用其中的一种。鼓儿词唱腔以慢板为主要板式,另外有抢板、散板、哭板等;柳调唱腔以平板为主,另外有鼓板、小哭板、散板及起、送、导等过渡板。在演唱短篇曲目时,由一人主唱。艺人董财源能兼操锣、钹、镲、木鱼、鼓板等九种打击乐器来演唱,另有弦乐伴奏。在演唱长篇鼓书时,由多人坐唱,分担生、旦、净、丑等脚色,以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来表述书情和刻画人物。演唱者分操乐器伴奏,弦乐有京胡、二把、胡胡、月琴等四大件,另外可加三弦、二胡、中胡、低胡等;打击乐有单皮鼓、檀板、板鼓、木鱼、碰铃、小锣、钹、梆子等。

襄垣鼓书由于历史悠久,传统书目丰富。据1961年统计:长篇书目有《金鞭记》、《五女兴唐传》等30多部;中篇有《杨七郎打擂》、《夜宿花亭》等40多部;短篇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穷汉过年》等80多段。

爆发以后,艺人们在当地我国 党领导的抗日 影响下,自动解散了“三皇会”,成立了盲人爱国宣传队,编演了《打蟠龙》、《打段村》、《血泪仇》等新的曲目,起到鼓舞群众参加抗日活动的作用。我国成立后,对襄垣鼓书进行了全面挖掘整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襄垣鼓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820.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