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同乐会

[拼音]:Datong Yuehui

[外文]:Great Harmony Musicians Society

我国民间音乐社团。1920年由郑觐文创办于上海。是我国20~40年代中规模较大、历史长的一个民族乐团。郑觐文(1871~1936)江苏江阴人,清末附贡生。12岁即能演奏丝竹乐器,后又演奏大套琵琶曲。17岁向唐敬诇学 七弦琴。青年时期通读经籍,悉心研究雅乐。1919年前后,曾在上海犹太人哈同所办的“启圣明智大学”教授古乐。他竭力主张复兴宫廷雅乐,以有助于世界大同的实现。他这一思想成为大同乐会建会的宗旨。其活动受到当时文化界上层人士李石曾、 等人的赞助。大同乐会曾先后聘请了昆曲教师杨子永、京剧教师陈道安、民族器乐教师汪昱庭、柳尧章、程午加等为教 ,其会务分设研究部、编辑部、制造部、干事部等。会员最多时达40余人。卫仲乐、金祖礼、许光毅、陈天乐、秦鹏章等都曾是该会会员。

大同乐社的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他们曾按雅乐乐队仿制了 164件乐器,其中常用于演奏的有琴、瑟、箫、埙、钟、磬、柷等。此仿古活动曾受到萧友梅等人的批评。后来转向以演奏古典音乐、民间丝竹乐为主,乐队发展为拥有吹管、擦弦、弹弦和打击乐 4组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将军令》、《妆台秋思》、《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流水操》等。

大同乐会在乐器改革方面曾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他们根据潮洲的“附线”(椰胡)改革成“弓胡”作为中声部的擦弦乐器,改革大忽雷为低音部弹拨乐器,均获得较好效果。为解决笛子音准问题,将曲笛改制成“二接笛”,仍为后人所沿用。

郑觐文去世后,大同乐会由卫仲乐主持。1937年 爆发后,大同乐会一部分成员迁至重庆。留在上海的会员,于1941年转入由卫仲乐、金祖礼、许光毅所创办的我国管弦乐队,先后培养了一批民族乐器演奏者,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试制、改革了一批民族乐器,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同乐会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1832.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