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诺曼底登陆战役

[拼音]:Nuomandi Denglu Zhanyi

[外文]:Landing Operation on Normandy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盟军1944年6~7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进行的战略性登陆作战 (见彩图),是“霸王”作战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夺取集团军群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发展对西欧的进攻,配合苏德战场之后击败纳粹德国创造条件。

战役背景

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在苏德战场转入进攻,美英盟军在北非和西西里岛相继取得登陆作战的胜利,意大利退出战争,日军在太平洋战区转为守势,整个战争形势发生根本变化。1941年9月,苏联正式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1月,美、英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在西欧登陆。同年3月,成立了以英国陆军中将F.摩根为首的盟军较高司令参谋部,着手制定战役计划。12月,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和苏军较高统帅И.В.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正式商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在法国北部地区登陆,同时在法国南部进行钳制性登陆。美、英任命美陆军上将D.D.艾森豪威尔为同盟国远征军较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到任后提出扩大登陆正面的计划,将战役第1梯队的兵力由原定3个师增为5个师,登陆正面由40公里增至80公里。由于登陆舰艇的数量不足和其他准备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登陆时间由5月初改为6月初,原定在法国南部的钳制性登陆亦暂时取消。

德军西线守军为 K.R.G.von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B”、“G”两个集团军群,共58个师(其中有33个机动能力很差的海防师)。 “B”集团军群由E.J.E.隆美尔元帅指挥,防守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沿海一带,主力配置在加来地区,诺曼底地区只有6个师(含3个海防师)。德军当时已丧失海空优势,海军用于抗登陆的兵力仅有中、小型水面舰艇 500余艘和驻泊在比斯开湾各港口的潜艇49艘。西线空军仅有飞机约500架。

为对付美、英军登陆,A. 早在1941年12月就下令以最快速度构筑“大西洋壁垒”,从挪威到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构筑一道由坚固支撑点和 工事构成的、设有 和水中障碍配系的长久性抗登陆防线,设防重点在加来地区,诺曼底一带防御较薄弱。到1944年“大西洋壁垒”远未完成,但仍属较难攻破的防线。德军较高统帅部虽料到美、英军将在西欧登陆,但对可能登陆地点的估计却未取得一致看法。最初, 认为在加来地区登陆的可能性较大,海军将领根据美、英军在英吉利海峡布雷的情况,曾认为可能在诺曼底登陆,但未引起 和陆军高级将领的重视。战役前不久, 曾估计可能在诺曼底登陆,并对该地区的防御有所加强。但登陆开始后, 却又认为诺曼底登陆是钳制性的,大规模登陆仍在加来。高级将领在防御战略指导上也一直存在分歧,隆美尔主张依托抗登陆防御阵地歼敌于登陆海滩,而伦德施泰特则主张在美、英军登陆之后使用配置于纵深的大部队实施反突击。这些,对德军抗登陆防御的组织指挥,均带来不利影响。

战役准备

美、英军为隐蔽战役企图,对登陆地域的选定,经周密考虑后认为:加来地区距英海岸仅20海里,便于航渡和支援,但德军防御很强;诺曼底地区距英海岸64.8海里,缺少良好港口,科唐坦半岛东部又有河网沼泽地和遍布树篱的田块,不利于部队行动,但距美、英军在英国的上船港口和战斗机基地较近,且德军防御薄弱,海滩和内陆条件较好。因此,之后选定从奥恩河口到科唐坦半岛南端为登陆地域。登陆地段的划分:美军2个,代号为“U”(犹他)和“O”(奥马哈);英军3个,代号为“G”(哥尔德)、“J”(朱诺)和“S”(斯沃德)。战役指挥官为:较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副司令英空军上将A.W.特德,参谋长美陆军上将W.B.史密斯,海军司令英海军上将B.H.拉姆齐,空军司令英空军上将T.利-马洛里。没有专任陆军司令。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部到达法国之前,由英陆军上将B.L.蒙哥马利任登陆部队的前线指挥。

登陆部队编成 群,辖美第1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海军编成西部和东部两个特混舰队,西部特混舰队分为“U”和“O”登陆编队,输送美第1集团军上陆,由美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东部特混舰队分为 “G”、“J”和“S”登陆编队,输送英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上陆,由英战术空军第 2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 各登陆编队各由一个舰炮火力支援队担任炮火准备和炮火支援。两个特混舰队还各有一个后续登陆编队( “B”和“L”编队),输送第2梯队上陆。在预定登陆时之前,于美、英登陆地段分别空降2个师和1个师。为实施登陆战役和发展陆上进攻,要求在英国集中近300万人的部队,5000多艘舰船(登陆运输舰艇约4000艘,其他战斗舰艇约1000艘)和1万多架飞机,以保障美、英军登陆后增加兵力的速度超过德军调动预备队的速度。

战役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周密而充分。美、英军的飞机、舰艇进行了长时期的侦察,查明了登陆地域内的德军防御配系,掌握了较完整的情报资料。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在登陆前数个月内,对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铁路枢纽、桥梁、公路及其他重要目标持续进行大规模轰炸,使德军的运输系统几乎陷于停顿,部队机动受到极大限制。登陆前3周,对诺曼底周围的机场进行轰炸,使85%的机场遭到破坏;登陆前一周,英空军袭击德远程雷达站,使其大部受损。因此,美、英军登陆时基本未遇到德空军的抵抗。盟军还采取了一系列战役伪装措施:在德情报机关周围建立了假无线电网;在英格兰东部虚设了一个由 G.S.巴顿中将任司令的“美第1集团军群”,原驻该处的部队调走后,营地仍伪装成和往常一样;在德机能侦察到的地方设置了少量假的登陆舰艇、坦克和滑翔机;飞机对加来地区的投弹量比诺曼底地区多一倍;登陆日前夜,小型舰只和飞机进行了佯动,利用电子干扰器材模拟大的登陆舰队和机群。此外,还采取了严格保密措施,使德军无论在登陆之前或之后都误认为美、英军要在加来登陆,从而将德军大量预备队吸引在加来地区,为登陆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设计、制造了用空心钢筋混凝土沉箱构成的人工港,制定了铺设海底输油管计划,在英国本土储备了大量作战物资,对部队进行了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和模拟登陆的陆、海、空军联合演 。

航渡和夺取登陆场

登陆部队于6月1日开始分别在英国南部的15个港口上船。原定登陆日为6月5日,由于气象恶劣,推迟24小时。各登陆编队分别从上船港到达怀特岛东南的会合区,然后沿5条航线航渡,由扫雷舰作先导,火力支援舰和飞机担任掩护。通过海峡中心线时,各登陆编队的航道由一条变为分别供快速舰船和慢速舰船使用的两条,通往登陆地域。

6月6日凌晨,3个空降师的第一梯队共1.7万人,乘1200架运输机,首先在“大西洋壁垒”后面的登陆地域浅近纵深伞降着陆。着陆地域:美第82、第101空降师在科唐坦半岛东南端;英第6空降师在奥恩河口附近。其任务是夺取海滩堤道和主要桥梁,占领主要登陆地段的翼侧,阻止德军增援,保障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空降兵后续梯队使用滑翔机机降。伞降按预定计划完成,机降损失较大。6月5日午夜至6日5时,由2500架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实施航空火力准备,轰炸登陆地域及其附近地区,投弹约1万吨。在登陆舰艇抢滩前,由大量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德军防御阵地进行轰炸和扫射。5时30分,100余艘火力支援舰对80公里登陆正面实施舰炮火力准备,随即转入火力支援,取得良好效果。在登陆后的纵深战斗中,舰炮继续实施有效的火力支援。

登陆部队按照各自的登陆时(H时,6时30分~7时45分)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突击上陆。9时,已基本突破德军阵地,除 "O"登陆地段外,各登陆地段都已夺取较稳固的立足点。美军在 “O”登陆地段遇到激烈抗击,至日终只前进1.6~2.4公里。德军的抵抗主要集中在卡朗唐和卡昂。6、7两日,美、英军上陆部队已达17.6万人,车辆2万台。两个人工港构件已拖过海峡,于6月16日全部装成投入使用。

巩固与扩大登陆场

6月12日,各登陆地段已连成一个登陆场。18日,美登陆部队切断科唐坦半岛。21日,向瑟堡发起总攻,在舰炮火力支援下,经5天激战迫使瑟堡守军投降。登陆部队由于在遍布树篱的地形上作战,进展缓慢。英军预定在登陆日夺取卡昂,因受到德军1个装甲师及其增援部队的抗击,至7月9日始攻占,但吸引了德军大量预备队,保证了美军在西部的作战。

至7月初,美、英军已上陆100万人,车辆17万台,补给品近60万吨。因登陆场过小,美、英军又展开了扩大登陆场的作战。7月18日,美军攻占交通枢纽圣洛,分割了隆美尔指挥的德军。美、英军抵达卡昂、科蒙、圣洛、莱赛一线,形成正面150公里、纵深13~35公里的登陆场。 7月24日,地面总攻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攻占法国的第一阶段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此次战役,美、英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对美英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以及决定欧洲战后形势,起了重大作用;为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此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利用了有利的国际形势,特别是苏军在苏德战场的胜利反攻;

(2)战役前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

(3)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

(4)采取了战役伪装措施;

(5)正确选择了登陆方向;

(6)准确地进行了天气预报;

(7)在主要方向集中了优势兵力、兵器;

(8)较好地组织了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以及各种战役保障和后勤保障;

(9)法国地下抵抗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德军防御薄弱,对登陆方向判断错误,指挥失误,致使塞纳河以北的部队不能适时调动和投入作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次战役暴 的主要问题是,部队攻击力不强,建立登陆场的速度较慢,加之受风暴的影响,使战役计划完成的时间推迟了43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27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