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费里尼,F.

[拼音]:Feilini

[外文]:Federico Fellini (1920~  )

意大利电影导演。1920年1月20日生于里米尼。自幼喜欢绘画。7岁时跟随一个杂技团离家出走,几天以后重返家中。这一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1938年秋,他去佛罗伦萨谋生。半年后来到罗马,当过漫画家、记者、噱头作者、服装管理员、布景画家和临时演员等。1943年他与女演员G.马茜娜结婚,开始了他们在生活和创作上的长期合作。

费里尼与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部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电影剧本就是由他参加编写的,此后他还为R.罗西里尼写了《游击队》(1946)、《爱情》(1948)、《欧洲51年》(1952)等片的剧本。A.拉都达的《卓万尼·艾皮斯科波的罪行》(1947)、《波河上的磨房》(1949)和P.捷尔米的《在法律的名义下》(1949)、《希望之路》(1950)等影片也都是费里尼参加编剧的。《杂技之光》(1950)一片则由费里尼与拉都达合作编导。费里尼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白酋长》(1952),接着他拍摄了《娇生惯养的孩子们》(1953),描写一个海滨小镇中一群无所事事,成天在街头游荡的青年人的生活。费里尼影片的自传性色彩在这两部影片中已初露端倪。

使费里尼成为世界名导演的影片是《道路》(1954,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1965年获奥斯卡较佳外语片奖)。影片描写一个善良、纯真,但却有点愚钝的杂技女演员格尔索米娜的故事,她的悲剧表明,美好事物在一个冷漠、残酷的世界中是注定要毁灭的。《卡比利亚之夜》(1957,在外国上映时译为《她在黑暗中》,1957年获奥斯卡较佳外语片奖)继续选择《道路》中的题材,描写意大利现代社会生活中善与恶的斗争。在这里,资产阶级的社会结构是通过 卡比利亚的眼睛来观察的。这两部影片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传统一脉相承,表现出作者对资本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深切同情。

60年代,费里尼的剧作发生了重要变化,他开始从新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甜蜜的生活》(1960,次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一片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小人物的苦难,而是意大利上流社会的厚颜 、腐化堕落和知识分子的惊慌失措、徬徨迷惘。《囪》(1963,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奥斯卡较佳外语片奖)是一部很典型的现代派哲理电影,描写电影导演吉多在开拍他的第 9部影片时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困扰和危机。这两部影片在艺术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以“生活流”和“意识流”手法为基础的“板块结构”和“复调结构”。尤其是《囪》把现实与幻想、过去与现在、梦境与事实结合在一起,造成时空、真假的错乱,以表现人的意识之流的自然状态。和《囪》一样,《我的回忆》(1974,获奥斯卡较佳外语片奖)也是一部富于自传色彩的影片,是对他在家乡里米尼的青少年生活的回顾与思考。在这里,怪诞与纪实、客观概括与日常生活现实交织在一起。这部影片还对 主义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费里尼萨华里康》(1969)和《费里尼卡萨诺瓦》(1976)是借古讽今之作,用古老文明的崩溃预示消费社会的必然瓦解。《乐队在排练》(1978)和《女人城》(1980)是对极“左”思潮和 主义运动的嘲弄。《扬帆》(1983)是现代启示录式的幻想寓言片。《琴逑和弗莱德》(1986)对商业电视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费里尼作为现代艺术电影和哲理电影的 之一,与I.伯格曼、M.安东尼奥尼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以描绘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疏离、异化等,深刻揭示了消费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并流 一种对前途、未来的悲观绝望情绪。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费里尼,F.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024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