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狄德罗,D.

[拼音]:Dideluo

[外文]:Denis Diderot (1713~1784)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生平和著述活动

狄德罗诞生于郎格里,父亲是制造刀具的手工业者。1732年狄德罗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在青年求学时期,他博览群书,热衷于从文学、科学和哲学中吸取知识。他精通意、英等几国文字,曾从事翻译工作; 以译述 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

狄德罗在主编《百科全书》的25年中,深受英国唯物主义者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百科全书的思想,促使他坚定地献身于《百科全书》的伟大事业。

狄德罗深信人类的全部知识是有结构的,各门类的知识互相联系,彼此相接,构成统一的整体。这就需要《百科全书》作为记载和传播的工具,教育当代人,并流传后世。他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知识概念,把机械工艺列入他主持编辑的《百科全书》,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列。他在《百科全书》中揭示了方 的要点,即避免经常出现的错误,舍去微末细节去穷究本质的东西;以前人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开辟新的道路。 《百科全书》中关于政治设施和僧侣问题的论述,具有振聋发聩、启迪思想的作用。狄德罗这些思想方针激起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愤怒,皇家政务会议于1752年发布命令,查禁第1、2卷《百科全书》。

狄德罗除主编《百科全书》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怀疑者漫步》、《论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宿命论者让·雅克和他的主人》、《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绘画论》、《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关系”的美学思想。

哲学思想

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是逐渐形成的,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无神论

狄德罗成为无神论者,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他于1746年写的《哲学思想录》表露了自然神论的端倪,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才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他断定有神论的神的观念是属于目的因的范畴,而目的因却给难以解开的结加上一个更加令人迷惑的结,不但对于理解事物没有裨益,反而徒增困扰。这是对有神论的有力打击,标志狄德罗已经转变为真正的无神论者。

自然观

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采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

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并以磁和电彼此之间的转化关系作为例证。他认为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物质与意识属于性质不同的范畴,但是只要有必要的、适宜的温度和运动,使具有一定特性的两种呆板的物质相结合,就能产生意识,体现更高一级的事物之间的转化;转化与演化作为概念在思想上相通,可以由此达彼。狄德罗断定,随着时间的流逝,畸形的怪物相继灭绝,唯有适宜生存的生物才得以保全自己,不断蕃衍。

狄德罗的自然观具有辩证法思想,但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 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 “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他没有单纯停留在感觉上,还对感觉的构成进行细致的分析,断定感觉以社会实践为转移,同观念相联系,不能完全简单归结为生理和心理现象。感觉固然是认识的主要出发点,却不是唯一的认识轨道,与此相平行的还有另一条轨道:认识的主体发挥能动性,制订假设,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迫使感觉提供事实材料,检验由理性的演绎活动所制订的命题的真假。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宣称人民服从君主的统治,是以君主保障人民自由幸福为先决条件的。一旦君主独断专行,滥施 ,就会丧失支配人民的权力基础。他认为人民订立契约只是把一部分平等的权利委诸君主。但是,自由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政治自由和贸易自由,还容许竞争自由和学术研究自由等等。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削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美学思想

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 说。认为“美” 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 “美在关系” 的含义。事物的性质是关系的基础。“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他认为事物的性质可以在人们的心灵中引起各种各样的观念,诸如秩序、比例、对称、适合、统一等等。但只有唤醒关系观念才最适于用“美”来称呼。狄德罗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没有“悟性”的作用,就没有关系观念,也就没有美。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3类:实在的关系、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

(1)“实在的美”, 又称为 “在我身外的美”。这种美以“有能力在我的悟性之中唤醒关系概念的东西”为基础,是不依欣赏者的“悟性”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美,它只是可能被欣赏者的“身心构造”认识而尚未被认识的美。

(2)“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这种美以“在我们心中唤醒关系概念的东西”为基础,是借“悟性”来判断的美。

(3)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这种美以艺术家的智力和想象虚构的关系为基础。是凭“悟性”放到物体中去而构成的美。

按照“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解释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他认为自然美是单就自然物本身考虑关系,如一朵花的美,一条鱼的美;也可以就自然物之间考虑关系,如这朵花与那朵花哪朵花美,这条鱼与那条鱼哪条鱼美。狄德罗认为,自然美是依关系的多少来定美与不美的,是在比较中来确定的。对于社会美,狄德罗认为应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考虑,比如一个美男子,是依他在众多男子中的地位来确定的;此外,他还从生活环境、生活活动对人的影响来说明人的美,比如“挑夫的美”是由于经常劳动造成的结果。对于艺术美,狄德罗肯定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认为大自然是艺术的第一个范本。据此他认为,艺术模仿自然,首先就要了解和研究现实的一切关系,特别是那种因果必然关系。艺术要模仿人物,就要注意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他说,艺术越能把自然即现实的关系描写出来,就越美。一幅画像不应该是“爱神维纳斯”,而应该是“邻居中的一个女子”,即不应该是理想,而应该是现实。所以他把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基于这一点,他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家永远不能把现实关系摹写得无遗无漏,也永远创造不出胜过大自然的作品。但是,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而在艺术美的现实和理想两个方面,他又更重视理想。

狄德罗认为,审美鉴赏不单是审美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从审美感受来说,关系的知觉是美感的基础。这种关系的知觉,主要来自视听感官和触觉感官。狄德罗不同意哈奇生以“第六感官”即“内部感官”作为审美感官的观点,也不同意味、嗅感官可以感知美的意见,他说“就嗅觉和味觉来说,就既无美也无丑”。作为美感基础的关系知觉,“是在我们心里引起对愉快关系的知觉的效力或者能力”。狄德罗把一般知觉和审美知觉作了区分。审美知觉带有愉快情感,而且美感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要有“悟性”参与活动。“悟性”是指思维这类心灵官能,它要对知觉到的关系加以考虑、比较,形成“关系观念”,才能据以作审美判断。美感不能只靠感情判断,还要靠理智、悟性去判断,不独是感受,也是认识。他认为想象也是形成美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它和情感、理智一起形成美感。狄德罗认为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例增长的。

从审美创造来说,审美鉴赏是指 “趣味” 和“天才”。狄德罗认为“天才是一种纯粹的天赋”,是“气质的某种结构”再加上“预见性精神”。趣味与天才不同,它创造作品是依据法则的知识,只能产生一些“惯性的美”。狄德罗把趣味、天才同审美感受区分开,又把趣味同天才区分开,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

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狄德罗坚持以客观事物的关系、实在的美为审美判断的客观标准,但是他又认为审美判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狄德罗把 “美在关系” 说用于戏剧理论。狄德罗认为,他所提倡的新的市民剧的主要任务就是描写“情境”。“情境” 也就是关系, 如家庭关系、职业关系、敌友关系等等。应借“情境”去展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Н.г.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狄德罗,D.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976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