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毕希纳,G.

[拼音]:Bixina

[外文]:Georg Büchner (1813~1837)

德国剧作家。生于达姆施塔特,死于苏黎世。父亲是医生。1831年,毕希纳进斯特拉斯堡大学学医,1833年到基森,在那里组织革命组织“人权协会”,印发了宣传品,提出“对茅屋──和平!对王宫──战争!”的口号,因而被捕。1835年逃亡到斯特拉斯堡。逃亡前,他用5个星期时间写成名剧《丹东之死》(1835)。1836年迁居瑞士苏黎世,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苏黎世大学任讲师。这时期创作了讽刺喜剧《莱翁采和莱娜》(1836)、悲剧《沃伊采克》(1835~1836)的片断。

毕希纳是革命 主义者。《丹东之死》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见解。剧本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d人和吉伦特d人之间的争斗为背景,写丹东反对雅各宾d人用激进的专政方法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被革命法庭 ;而罗伯斯庇尔虽在道德上是正直的,但执行恐怖政策也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之后只能陷于孤立。说明丹东的失败,在于他反对 革命;罗伯斯庇尔的灭亡则因为未能解决“面包问题”。

《莱翁采和莱娜》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内心空虚和骄奢 。悲剧《沃伊采克》是德国最早的一部以无产阶级为主人公的悲剧。剧本取材于发生在莱比锡的一件情杀案。主人公沃伊采克是个贫穷的理发师,他发现自己的未婚妻玛丽被军营的鼓手长诱骗,他无法忍受侮辱,杀死了玛丽。作者在剧中表现了两个不同阶级的对立和犯罪的社会原因。

除了戏剧创作外,毕希纳还有一些戏剧美学方面的论述。

毕希纳被称为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在德国戏剧史上却占据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他, 设立了“毕希纳文学奖”。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毕希纳,G.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24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