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同·小康

[拼音]:datong xiaokang

我国古代儒家宣扬的两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理想。见于《礼记·礼运》。“大同”世界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们不只是亲爱其父母,爱抚其子女,而且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 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了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古代儒家憧憬的较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因而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不如“大同”世界那样和谐高尚,但毕竟还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是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夏、商、周三代相继而起的阶级社会的“盛世”。这是儒家认为可以达到并力促其实现的现实目标。

儒家这些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宋以后,“小康”社会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变法者憧憬的蓝图或奋斗的目标。“大同”世界则吸引和鼓舞着一些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者或叛逆者,如近代的洪秀全、 、 、国父等人都受到其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同·小康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97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