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伊克巴尔,M.

[拼音]:Yikeba'er

[外文]:Muhammad Iqbal (1877~1938)

乌尔都语诗人、哲学家。生于1877年11月9日。死于1938年4月21日。先世原属婆罗门种姓,居住在克什米尔,17世纪皈依 教,后迁至旁遮普省锡亚尔科特城。父亲是商人。1895年进入拉合尔公立学院就读。1899年取得旁遮普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05年赴欧洲,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学 哲学和法律,取得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回国后参加拉合尔律师公会。1911年在拉合尔公立学院任哲学教授,不久即辞职。1930年12月被选为“全印 联盟”阿拉哈巴德会议主任。巴基斯坦立国后,将他的诞辰定为“伊克巴尔日”,每年举行纪念活动。

伊克巴尔写有十部诗集。他早期的诗歌表达了人民在殖 义统治下的 和反对异族统治的怒吼。他呼吁各族人民团结,摒弃宗教纷争,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战斗。诗集《驼队的 》(1924)大多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其中著名的《痛苦的画卷》,揭露殖 义者对印度的残酷剥削,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主宰民族的命运。《新湿婆庙》一诗号召印度 和 消除宗教 ,在“爱”的基础上团结对敌。《印度人之歌》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一首爱国歌曲。《小鸟的哀鸣》表达了失去自由的印度人民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声。《赛义德墓志铭》赞颂了赛义德·艾赫默德·汗所领导的 启蒙运动。在《蜡炬与诗人》里,他表示自己要象火炬那样燃烧,为爱国者照亮前进的道路。诗集《秘密与奥秘》是伊克巴尔的代表作,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为《呼谛的秘密》(意即“自我的秘密”,1915)。“呼谛”在波斯文和乌尔都文中是“自我”的意思;作为宗教哲理概念,“呼谛”是人的灵魂,即个体中的神性;“呼谛哲理”即是要启发 认识自身中所蕴藏的神性,修炼成为“完人”,按照 教教义建立理想的社会。他的宗教哲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同时含有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资产阶级思想因素。下篇是《贝呼谛的奥秘》(意即“非我的奥秘”,1918),提倡个人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反映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诗集《杰伯列尔的羽翼》(1935)是用乌尔都文写成,阐述“呼谛哲理”。诗中批判西方文明是“酗酒、 、失业、贫穷”,资产阶级 “唱的是平等,喝的是人血”,发出“资本统治的帆船何时沉没”的悲愤之声。《 的命令》一诗号召世界上的穷人“去震撼富人宫廷府第”,诗人要用信仰的烈火使奴隶们的血液沸腾。诗集《格里姆的一击》(1936)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和西方资本的腐朽、没落。他还写有诗集《波斯雅歌》(1921)、《东方的信息》(1923)、《永生集》(1932)、《汉志的赠礼》(1938)等。

他的诗歌主题思想大多是对人的本质、使命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哲理探讨。他以人道主义的观点,批判了苏菲主义所宣扬的人神合一、静观无为的消极厌世学说,提出“痛苦的生活胜过永恒的安息”的论点。为了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量,他甚至把人摆在与造物主对等的地位。他主张通过律己、虔诚的信仰、爱、积极活动和创造性的劳动达到“完人”的理想。他所追求的是 式的乌托邦社会。但他同情被压迫民族和劳苦大众,曾写诗赞颂列宁和俄国十月社会革命。在30年代初期,他在《侍酒歌》一诗中表达了对我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他欢呼:“沉睡的我国人民正在觉醒,喜马拉雅山的喷泉开始沸腾!”

伊克巴尔的诗歌创作深受鲁米的哲理诗以及迦利布、哈利等人的爱国主义诗歌的影响,他在诗中所用的典故都来自 教经典和传说;所用的比兴创作手法也都渊源于波斯古典文学。他善于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反映现代生活。他在《诗人》一诗中将民族比作人的躯体,诗人比作眼睛,“身体一处痛苦,眼睛就会哭泣”,这表明了他的艺术观。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伊克巴尔,M.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5517.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