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托尔斯泰,А.Н.

[拼音]:Tuo'ersitai

[外文]: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82~1945)

苏联俄罗斯作家。1882年12月29日生于萨马拉一贵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学院,后中途离校,在象征主义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本诗集《抒情诗》(1907),作者自认是“颓废派”的作品。第二本诗集《蓝色河流后面》(1911)和童话集《喜鹊的故事》(1910),表明作者努力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继承了俄罗斯民间文学和现实主义的传统。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0)、长篇小说《怪人》(1911)和《跛老爷》(1912),都描写俄罗斯贵族地主的经济破产和精神堕落。由于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这些作品写得并不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身份上前线,到过英国和法国(1916),写了一些有关战争的随笔、特写以及小说和戏剧,如特写《途中寄语》(1915),短篇小说《美丽的夫人》(1916),和剧本《燕子》(1916)、《魔鬼》(1916)、《苦命的花》(1917)等。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开始接近人民。

阿·托尔斯泰热情地迎接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但对接着发生的十月社会革命却并不理解;出于困惑和恐惧,于1918年秋离开祖国,流亡巴黎,1921年又移居柏林。流亡期间对祖国的怀念使他写出自传体中篇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他还写了后来作为《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第一部的《两姊妹》(1922),完成了长篇科学幻想小说《艾里达》(1922~1923)。这个时期他曾错误地加入流亡知识分子组成的“路标转换派”。1922年高尔基来到柏林,与他建立了友谊,使他对主义祖国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1922年初发表了《给恰伊科夫斯基的 》,宣布与白俄流亡集团决裂。次年回到祖国。从这时起,阿·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活开始了新的阶段,他首先写出一系列批判资本社会的优秀作品,如短篇小说《海市蜃楼》(1924)、《五人同盟》(1925),长篇讽刺小说《涅夫佐罗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1924),科学幻想小说《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1925~1927),反映现代生活的小说《蓝色的城》(1925)等。代表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后两部《一九一八年》(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0~1941)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以达莎、卡嘉两姊妹和她们的爱人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的道路之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得幸福。中篇小说《粮食》(1937,一译《保卫察里津》)描写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保卫察里津的英勇战斗。《彼得大帝》 (第一卷,1929~1930;第二卷,1933~1934;第三卷,1944~1945,未完成)被高尔基赞为“真正卓越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17世纪至18世纪20年代俄罗斯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作者在承认人民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前提下,评价了彼得一世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既肯定他与大贵族集团进行斗争,改变落后面貌,建立并巩固地主阶级与商人统治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他以野蛮的斗争手段来反对野蛮势力,靠残酷剥削农民来实现各种改革的历史事实,但对彼得一世企图“征服世界”( 语)的侵略野心和片面醉心西欧文化的不良后果,缺乏揭露与批判。

卫国战争时期,阿·托尔斯泰写了大量政论,其中反响较大的有《我们在保卫什么?》、《祖国》、《人民的血》等。他继续发掘历史题材,完成“戏剧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鹰》,1942;《艰难的年代》,1943),同时还发表了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伊凡·苏达廖夫的故事》(1942~1944)。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被选为较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曾获列宁勋章。1945年2月23日于莫斯科逝世。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第一、二卷均获斯大林奖金。《伊凡雷帝》于作者逝世后的1946年被追授斯大林奖金。

阿·托尔斯泰善于描绘大规模的群众场面,安排复杂的情节结构,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他还被认为是一位语言 。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托尔斯泰,А.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09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