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新托马斯主义

[拼音]:Xintuomasizhuyi

[外文]:neo-Thomism

19世纪末出现于西方的一种 教哲学的新形态,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哲学。亦称新经院哲学。它渊源于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是一个具有完整的以上帝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神学为根据的宗教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概况

1879年8月4日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颁发《永恒之父》通谕,宣布按照托马斯的思想重建 教哲学,比利时神父C.曼尔西埃根据教皇旨意筹办,并于1894年1 月出版的《新经院哲学评论》中,正式提出新托马斯主义或新经院哲学这一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以比利时卢汶大学的高等哲学研究所、梵蒂冈的圣托马斯学院、巴黎的天主教学院、米兰的天主教大学为中心,向西欧各国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传播到美国的波士顿、加拿大的多伦多、南美洲的墨西哥城等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J.马里旦、┵.H.吉尔松,德国的M.格拉布曼(1875~1946)、D.弗里斯,瑞士的J.M.波亨斯基,奥地利的G.A.韦特尔、比利时的V.斯丹贝根和意大利的法勃洛等。

从19世纪末起的半个多世纪里,新托马斯主义致力于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经验和超验、人类和上帝、人性和神性、个人和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调和,企图建立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综合体系。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根据 教宣传现代化的方针,否定了把新托马斯主义作为官方唯一哲学的提法。但新托马斯主义继续渗入各个领域,并采取多种形式,试图与现象学、人格主义、存在主义和夏尔丹,P.T.de的准灵主义的进化论等哲学流派和理论相结合,以构造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形态的 教哲学。

新托马斯主义同中世纪的老托马斯主义(见经院哲学)一样,始终以上帝为较高原则,以上帝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同的是,它为了适应时代需要,突出认识论和自然哲学,力图论证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的一致性。

认识论

新托马斯主义在对知识的分析中,一方面承认理性认识的客观性和理性判断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推崇托马斯所运用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并把它称之为第一哲学和永恒哲学,把形而上学本体论中有之为有的概念作为认识的基本原则和最终、普遍的对象。从而,使思辨的存在和超验的存在 ,以消除具体概念和超验概念、有限存在和无限存在的矛盾,亦即调和具体的物质世界和上帝精神世界的矛盾,并从论证现实世界的存在中确认上帝的存在的,确认现实世界的有限存在乃是对上帝无限存在的分有,之后得出理性知识符合宗教信仰的结论。

自然哲学

新托马斯主义断言,自然科学在研究物质世界时必然会涉及物质的结构和起源等哲学问题,因而它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的学说作为自然哲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任何物体都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质料是被动的、潜在的,形式是主动的、现实的、质料本身无规定性,是一种非存在。由潜在到现实,不能由质料本身实现。质料需要形式作为原则获得其规定性,实现其存在。新托马斯主义还强调,既然质料自己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于形式,它必定是被创造的,而形式则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是事物存在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原因;正因为有了形式,才出现了各种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哲学以物质世界存在的较高形式为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宗教信仰的对象──上帝。所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上帝的过程,它肯定上帝,而不否定上帝。科学和宗教正是在极其和谐的合作中揭示并证明上帝。

社会政治理论

新托马斯主义反对阶级划分,主张抽象的人性论。它宣称尘世的历史是暂时的,未来的生命才是永恒的,它还宣扬以上帝为核心、以教会为领导的世界主义,攻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反对 主义的科学主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新托马斯主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77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