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奥斯特洛夫斯基,А.Н.

[拼音]:Aositeluofusiji

[外文]: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 (1823~1886)

俄国剧作家。父亲是法官,母亲是圣饼制作者的女儿。1823年4月12日出生在商人聚居的莫斯科河南区。父亲退休后他也经营商业,因而从小就熟悉商人生活。1835至1840年在莫斯科第一中学求学,1840至1843年在莫斯科大学法学系肄业。1843至1851年在莫斯科 工作8年,接触到各种各样诉讼者(特别是尔虞我诈的商人),目睹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和官场生活,这一切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 任职时开始写作。最初的文学试笔《莫斯科河南区一居民手记》(1847)受到“自然派”的影响。同年发表喜剧《家庭幸福图》(后名《全家福》)全剧和《破产者》的几场戏。这几场戏曾在几个艺术家的家里朗诵,使他在文学界获得广泛的声誉,得到果戈理、冈察洛夫等人的赞赏。全剧完成后改名《自家人好算帐》,1850年正式发表于《莫斯科人》杂志,作品按照果戈理的现实主义的方向对社会作了强烈讽刺,引起舆论界的注目。当时在文艺界颇负盛名的奥陀耶夫斯基公爵说,这部戏与其说是喜剧,不如说是悲剧。它应与冯维辛的《纨裤少年》、格里鲍耶陀夫的《智慧的痛苦》、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并列齐名,称为俄国的第四部喜剧。由于作者明显的倾向性,尼古拉一世亲自指令警察厅,对他暗中加以监视。而剧本迫于 的禁令,直到1861年,即发表后11年,才得以初次公演。

奥斯特洛夫斯基从事创作39年,除了一部分散文和翻译作品外,一共写了50多个剧本,是俄国最多产的剧作家。但他的创作道路并不平坦:客观上受到种种阻难,主观上经历了曲折的思想发展过程。

1850年《自家人好算帐》发表后,他被聘为《莫斯科人》的编辑和评论员,并且成为这个杂志的所谓“少壮编辑部”的成员,和这个圈子里的思想权威格里戈里耶夫过从甚密。《莫斯科人》是一个保守的刊物,在它的影响下,他的剧本《各守本份》(1852)、《贫非罪》(1853)、《切勿随心所欲》(1854)中流 一种把俄国宗法制和旧 俗理想化的倾向,放低了暴露社会的调子。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对《贫非罪》和《切勿随心所欲》的批评,使奥斯特洛夫斯基理解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 主义的道路上。

随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的创作进入新的阶段。从1856年起,几乎他的全部新作都由涅克拉索夫和谢德林主编的《现代人》杂志发表。这时期他除采用商人题材外,还着手描绘官吏和贵族阶层,既反对农奴制,也对新兴资产阶级有所揭露。在喜剧《代人受过》(1855)中创造了一个家庭 者的典型,象征黑暗势力。另一喜剧《肥缺》(1856)抨击官僚的贪赃枉法,《女徒弟》(1858)强烈 压制个性。这一时期的杰作是《大雷雨》(1859)。在这之前,杜勃罗留波夫把奥斯特洛夫斯基所描绘的愚昧、专制、 、欺诈、压迫的世界称为“黑暗王国”;《大雷雨》一出现,他又把女主人公卡捷林娜为 封建势力而投河自裁的举动称为“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1860)。而剧中的库力金则代表理性和教化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期基遵循《大雷雨》所开始的取材方向,在60年代继续写了《艰苦的日子》(1863)、《小丑》(1864)、《深渊》(1865)等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喜剧和悲剧。这个时期他受到反动文人的攻击和官办剧院的 ,暂时放下迫切的现实题材,根据大量的史料,写了一组爱国主义的历史剧,如《柯兹马·扎哈里奇·米宁-苏霍鲁克》(1861)、《司令官》(1864)、《僭主德米特里与瓦西利·隋斯基》(1866)。从60年代末起又面向现实,开始了他的创作新 。他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剧作几乎都由进步刊物《祖国纪事》发表。讽刺喜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炽热的心》(1868)、《来得容易去得快》(1869)、《森林》(1870)、《狼与羊》(1875)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从宗法制环境蜕化出来的新型事业家和欧化商人的典型,有些讽刺形象类似谢德林作品中的人物。《雪女》(诗剧,1873)和《血汗钱》(1874)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意义、理想、幸福与义务的观点。

他晚年写了一系列富于才能和感情的女性在虚伪、自私的社会里的悲惨命运,如《没有陪嫁的女人》(1878)、《之后的牺牲》(1878)、《名伶与捧角》(1882)等,这些戏着重人物内心斗争的描绘,是契诃夫型戏剧的先驱。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戏剧创作,同政治上的阻难、官办剧场的 、戏剧界的不正之风,进行顽强的斗争。1886年6月14日,他在谢雷科沃逝世。

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俄罗斯民族戏剧奠定了基石,给剧院提供了丰富的剧目,塑造了不少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形象。他的剧作生活气息浓厚,运用民间和各阶层生动活泼的语言,对白往往富于幽默感。他善于安排戏剧场面,剧情紧张动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曾多方活动,筹集“文学基金”。1865年由他发起,建立了“莫斯科演员联社”。5年后成立了“俄国剧作家协会”。他倡议创办模范人民剧院,计划出版专门的戏剧刊物,设立保障作家晚年生活的机构等等。

他曾在俄国大力传播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以及其他世界大戏剧家的名作,亲自翻译和改编外国剧作。另一方面,他又反对一味上演外国喜剧的庸俗风气,为建立俄国自己的戏剧排除种种障碍。他在培养杰出表演艺术家这一事业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好些作品的主题被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柯尔萨科夫、阿伦斯基等写成歌剧、交响乐。马科夫斯基、彼罗夫等画家采取他剧作中的题材作画。他的剧作对于亚美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十月革命后,他的作品更受到各族人民的极大尊重,苏联没有一个剧院不上演他的戏。在法、英、德等国剧院的剧目中常常列有他的作品。

我国文艺界向来高度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1921年出版耿济之根据俄文翻译的《雷雨》(后来改名《大雷雨》)。1922年出版 译的《贫非罪》和柯一岑译的《罪与愁》(即《孰能无过,孰能免祸》)。以后又有《没有陪嫁的女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相继出版。钱颖和张唐根据《罪与愁》改编的《爱与恨》,1936年在上海演出;《大雷雨》从1937年起在上海和其他许多地方陆续上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962年在北京演出。有些戏改编成我国形式,或在舞台上演出,如陈白尘根据 《没有陪嫁的女人》改编的 《悬崖之爱》(一名《卖油郎》);或搬上银幕,如根据《无辜的罪人》改编的《母与子》。

参考书目

戈宝权、林陵合编:《奥斯特洛夫斯基研究》,上海, 1948。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奥斯特洛夫斯基,А.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014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