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印染手工艺品

[拼音]:yinran shougongyipin

[外文]:dyeing handicraft

运用我国传统印染手工艺而制作的印花织物及其制品。

古代有关印染工艺的记载很多。《诗经·豳风》中反映了西周的印染,如“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周礼·考工记》记载设色的工匠有 5种,其中画工、缋工约是在织物上描绘图画和图案,而钟工是专管纺织印染。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图案均为多单位的连续纹样。其中泥金银印花纱采用木刻凸版捺印工艺,三色套印,约捺印1290次,工艺精细;而印花敷彩纱则采用镂版漏印工艺,线条宛转流畅。由此可见,汉代印染手工艺已臻成熟。唐代,以染缬(即丝绸印染)为服饰成为社会时尚。唐代,染缬品种很多,在制作方法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夹缬、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工艺。其中夹缬工艺已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它是用木板镂刻成两块相同纹样的漏空花版,然后将织物对折,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用绳捆紧,将染料注入花版空隙。干后,拆开花版,织物上便印出对称的彩色图案。1959年以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了棕色地斜方格小花印花绢、绞缬绢幡等文物。宋代,贵族服饰争奇斗艳,染缬工艺更加精巧。为此,在天圣二年(1024)、政和二年(1112),宫廷曾诏令禁止民间穿着华丽的印花丝绸服装。元代,《碎金》记载染缬有檀缬(浅赭色,有晕色效果)、蜀缬(产于四川成都)、撮缬(扎染的一种)、三套缬(三色套印)、鹿胎斑(在紫地、白地或红地上印有白花,纹样如同梅花鹿身上的斑点,因而得名)、锦缬(如同织锦)的方胜格子纹样)等 9种工艺,名目繁多。明清两代,印染手工艺更加发达。据《天工开物》、《扬州画舫录》、《木棉谱》等记载,印染的色彩更加丰富,有红、紫、白、黄、青、绿、蓝、黑、杂色等类,其中红又分大红、桃红、银红、粉红等,杂色类有古铜、驼绒、虾青等。北京我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宣德(1426~1435)、崇祯(1628~1644)年间的五彩夹缬丝绸,上有牡丹、石榴、鱼戏荷花等图案,色彩有金黄、淡紫、深蓝、浅蓝、大红、草绿等,有的运用套色叠印工艺,取得丰富的色彩效果。明清两代的浇花布(即蓝印花布),是由宋代的药斑布发展而来,在民间流传很广,并以苏州为最著名。

印染手工艺具有现代机器印染所不可取代的色彩晕染、冰裂纹等自然而复杂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印染手工艺品形成鲜明的特色。1970年以来,传统的印染手工艺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手工彩印主要产于山东,蜡染集中在西南诸省,扎染则以江苏南通为主。在日本,我国印染工艺早在隋唐时代就已传入,至今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还珍藏唐代的山水夹缬纱罗以及夹缬“花树对鹿”和“花树对鸟”屏风等。手工彩绘、手工印花、扎染等已成为日本和服的传统装饰技法,越来越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在欧美国家,手工蜡染、扎染也正在兴起,并且广泛应用于服装、室内装饰等方面。

参考书目

张道一著:《我国印染史略》,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87。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印染手工艺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057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