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郑国渠建立时间和历史背景

秦王正元年(公元前246年)开凿正国渠,当时韩国怕秦,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提出修渠建议,耗尽秦国的人力、物力。削弱了秦军。这一招适得其反,反而促进了秦越的强大。
《史记·河曲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的首长位于“沟口”(今王桥市上冉村西北)。运河线沿王桥、桥地镇东行,经过寨子沟后转向东北,经过宋乡和春树路村,在甘泽炮台以东的江路乡水磨村附近越过夜渔河。三元王国的铁力村。全县长约30公里。运河工程结构未经试验,灌溉方式为漫淤灌(漫灌)。
历史背景
关中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是战国晚期秦国凿凿的郑国渠建成的。它建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于约十年后完成。除了上述自然条件外,当时建设这个项目的原因还有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
战国时期,我国的历史正朝着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附庸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融合战争是激烈的。关中是秦国的根据地。为增强其经济实力,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关中的农业水土保持,以增加秦国的粮食生产。

韩国是秦国的东部邻国。战国末期,秦、齐、楚、燕、赵、魏、汉七国之间,秦国国势盛世,望虎而立之际。东韩首当其冲,弱到不堪一击,随时有可能被秦国吞并。公元前246年,汉桓王绝望,采取了非常笨拙的所谓“累秦”策略。他利用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作为间谍,派他到秦国,说服他在泾水和洛水(渭水的支流北洛水)之间挖了一条大灌溉渠。表面上可以发展秦农业,但真正的目的是消耗秦国的力量。
今年是秦王政的元年。原本想发展节水的秦国很快采纳了这个诱人的建议。并立即集结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郑国来主持这个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韩国“强秦”的阴谋被揭穿,秦王大怒,欲杀郑国。郑国道:“丞相居中,但曲城也是秦的优势。丞相是寒晏几年的命,是千古建秦的德。”政客们认为郑国说的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液压技术还比较落后,郑国在技术上也是必要的,所以还是一如既往的在重复使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整条运河已经建成,被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是一项以渭水为水源灌溉渭水以北农田的节水工程。 《史记·河渠志》和《汉书·苟寻志》均称渠头工程东起中山,西止呼呼口。中山和壶口后来分别命名为中山和谷口,都位于泾县西北,隔着泾水河,东望西望。这是一个带大坝的引水工程,1985年至1986年,考古学家秦建明等人对郑国渠头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探测和钻探,他们发现了拦截京水的大坝遗迹。东起距泾水河东岸1800米的尖嘴高坡,止于距泾水西岸100多米的王里湾村南的山顶河流,全长2300多米。其中,350米河床被洪水冲走,已无踪迹,可见其他遗迹。这些遗骸经测定下宽100多米,上宽1~20米,残高6米。可以想象,这个项目在当时是非常宏大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晓峰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郑国渠建立时间和历史背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晓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24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