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造林整地

[拼音]:zaolin ahengdi

[外文]:site preparation

植苗或直播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和耕翻土壤的技术措施。有时也把造林整地仅理解为耕翻土壤,而不包括清除植被的内容。

作用

造林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幼苗生长的立地条件,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同时也可使造林施工容易进行。整地对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影响地表的光照强度和受光时间,因而也影响到热量状况;清除植被和翻耕土壤可使雨雪直接落到地表,覆盖在地表的茎秆可以抑制水分蒸发,并消除植物本身的蒸腾;小地形的变化有时可以蓄水,有时又可排水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减少,孔隙度加大),从而在干旱条件下起到蓄水保墒作用,而在过湿条件下又能够排除过多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肥力,如在山地薄层土壤上局部加厚土层可减少土壤中石砾的含量等。此外,在山区,造林整地也是简易的水土保持措施。

整地方法

按作业内容分为植被清理和土地翻垦两部分。

植被清理

翻垦土壤前清除造林地上灌木、杂草、杂木的一道工序。清理的方法有割除、堆积、火烧、化学药剂处理、粉碎撒布、综合利用等。我国各地多以割除和火烧清理为主。近年来一些国家用化学药物清除植被的方法发展很快。常用的化学药剂有氯酸钠、 、五氯酚钠,以及利谷隆、敌草隆等,效果好、成本低;可以从空中或地面喷洒水溶液、油溶液或拌施粉剂,也可以喷洒、涂抹植物茎、叶或开沟注入伐桩。

土壤翻垦

整地的主要工作内容。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种方式。全面整地是对造林地的土壤普遍进行耕翻。这种方法对立地条件的改善作用大,能彻底消灭灌木、杂草,便于机械化作业和实行林农间作;但花工多,投资大,且很多地方常受地形限制,主要应用于平原地区无风蚀的荒地、沙地。

局部整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带状整地。整地面与地面基本持平(图a)。整地带之间的原有植被和土壤保留不动。适用于平原有风蚀的荒地和半固定沙地以及平整的缓坡。整地带的宽度可为0.5~3米,保留带的宽度可略宽或略窄。

(2)水平阶整地。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阶宽因地而异,石质及土石山可为0.5~0.6米,黄土地区可为1.5米,阶长不限(图b)。这种方法可以蓄水保墒,比较灵活,适用于土层较厚的缓坡。

(3)水平沟整地。特点是横断面呈梯形或矩形,整地面低于原土面(图 c)。沟上口宽约0.5~1米,沟底宽0.3米,沟深0.4~0.6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蓄水拦泥,缺点是整地费工,多用于黄土高原需控制水土流失的地方。

(4)反坡梯田。地面向内倾斜成反坡,内侧蓄水,外侧栽树(图d)。田面宽约 1~3米,反坡坡度3°~15°。能蓄水、保墒、保土,但工程量大,较费工,适用于黄土高原等坡面平坦完整的地方。此外还有一种撩壕整地(图e)是我国南方山地栽培杉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整地方法。干旱贫瘠的丘陵地区尤为适宜。

(5)穴状整地。一般为直径0.3~0.5米的圆形穴(图f)。这种整地方法灵活性大,整地省工。

(6)块状整地。形状呈方形,边长0.3~0.5米,乃至1米不等(图g),较小规格的适用于山地及地形破碎地方。

(7)鱼鳞坑。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图h)。坑的长径1.0~1.5米,短径0.5~1.0米。蓄水保土力强,使用机动灵活,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和黄土地区。

(8)高台整地。是将地面整成正方形、矩形或圆形的高台(图i),利于排除土壤中过多的水分。适用于过湿的采伐迹地、草甸、沼泽地以及盐碱地等。

无论采用何种整地方式,都要根据造林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状况以及苗木根系长度合理地确定整地深度。一般深度为30~35厘米;营造丰产林时可为50~60厘米,甚至1米以上。进行时除用手工机具外,还可应用各种农业机械,如割灌机、挖坑机、推土机等。

整地时间

整地若与栽植或直播同时进行,对立地条件的改善作用较小,多用于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在栽植或直播以前几个月甚至一个生长季进行整地,可使造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更好地得到改善,植物残体更充分地分解,有利于造林苗木的成活和生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造林整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02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