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布狗尾

药材名称:布狗尾

名称出处:《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概况

异名:七狗尾(《岭南采药录》),长穗狸尾草、兔狗尾、猫公树(广东)。

基源:为豆科狸尾豆属植物猫尾草的全株。狸尾豆属全世界约35种,我国约8种。

原植物:猫尾草Uraria crinita(L.)Desv,ex DC.[Hedysarum crinitum L.;Uraria crinita var. crostachya Wall.;Doosia crinita Roxb;Urana crostachya(Will.)Schindo],又名兔尾草(《台湾植物志》),土狗尾、牛春花(广东),猫尾射(海南)。

形态:直立亚灌木,高1~1.5m,茎多分枝,被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基生叶为单叶,茎下部叶多为3小叶,上部5(~7)小叶,近革质,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5cm,宽2~7cm,先端急尖,具小刺尖,上面无毛,下面疏被柔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0.6~1cm;小托叶 状,宿存。总状花序顶生,呈穗状,长可达30cm(近似猫狗尾)。总花梗短,与花序轴均密被长柔毛及钩状毛;苞片棕褐色,广卵状披针形,具长缘毛,下部苞片宿存;花梗长3~4mm,结果时可达1.5cm,弯弓状,被毛;花萼浅杯状,5裂,长5~6mm,被长柔毛;花冠紫色,长6~9mm;子房无柄,略被毛。荚果2~4节,包被于花萼内。种子深褐色,近长圆形。花果期6~11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278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沟、路旁草丛间。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南至澳大利亚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药性

性味:《岭南草药志》:“淡,凉。”

效:止血,解热,杀虫。

主治:吐血,尿血,丝虫病,疟疾。 ①《岭南采药录》:“清热消滞,理咳嗽,水煎服。” ②《岭南草药志》:“解热,杀虫。治丝虫病,疟疾。”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吐血,咯血,尿血,刀伤出血,小儿疳积,感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

使用注意:《岭南草药志》:“孕妇禁用。”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岭南草药志》:“治丝虫病:布狗尾60g,水煎冲酒少许1次服。连服10天。” ②《岭南草药志》:“治疟疾:布狗尾60~90g,煎水和白糖少许冲服,日1次,连服数天。孕妇禁用。” ③《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外伤出血,布狗尾捣烂外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布狗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0255.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