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金钱鱼

药材名称:金钱鱼

名称出处:《我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

概况

异名:金鼓(《我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

基源:为金钱鱼科金钱鱼属动物金钱鱼。药用其胆囊。

原动物: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Linnaeus)。

形态:金钱鱼体侧扁,略呈六边形。头小,吻中长,颇宽钝。眼中大,前侧位;眼间隔宽凸,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形,后缘具皮膜瓣;后鼻孔裂缝状,具低膜。口小,前位,横裂。牙细,刚毛状,有3牙尖;两颌牙呈宽带状。鳃孔大。鳃盖膜连于峡部,具横过峡部形成,皮褶。鳃耙细短,4~5+11~12。头、体、背鳍和臀鳍条部,以及胸鳍、尾鳍均被细栉鳞。腹鳍有腋鳞。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伸达尾基。背鳞始于鳃盖后缘的后下方具11~12鳍棘,16~17鳍条,前方有1向前倒棘。臀鳍始于背鳍之后鳍棘下方,具4~5鳍棘、13~14鳍条。体褐色,体侧具黑色圆形斑点,背鳍、臀鳍和尾鳍具黑斑。

生境与分布: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岸礁或海藻丛生处。以甲壳类与石上贝类为食。常进入咸淡水或河流中。分布于东海南部与南海。

生药

采集:捕捞后,将鲜鱼胆取出,洗净用线吊起,晒干备用。产于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区。

加工炮制:用时研末入药。

贮藏:置于干燥处。

化学性质

附 肝及腮含溶菌酶(lysozyme)。冰鲜鱼含组胺0.12mg/g。

参考文献

我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45。

药性

性味:苦,咸。

效:平肝镇惊。

主治:小儿惊风,高热,痢疾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3~5个。晒干研末。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我国动物药》:“治小儿惊风:金钱鱼胆5个,晒干研末,冲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景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金钱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景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019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