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马寺中国本院的结构介绍

白马寺的本院朝南,是一个长长的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结印殿、毗卢阁等,均列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虽已不是初建时的“旧西夷天柱式”,但寺址从未动过,汉代的台地和水井依稀可见。有正殿五间,四进院落,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简洁。庙门外,广场南侧,有近年新建的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左右两侧绿化。左右两匹石马,体型近似御马,形象温婉温顺。这是两匹宋代石刻马,高1.75米,长2.20米,低头承重.
相传,两匹石刻马原矗立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和右马魏贤信将军墓前,后由德杰方丈移至此白马寺的。
白马寺主体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从前到后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戒音殿、清凉台、毗卢阁等主要建筑。
白马寺山门采用一门三孔的拱形石拱门。 “山门”是我国佛教寺庙的正门,一般由三扇门组成,象征着佛教“空门”、“五象门”、“五座门”的“三解脱门”。由于我国古代很多寺庙都建在山村里,所以也被称为“山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修。红色的门楣上镶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铭文。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石上也是同样的字迹。它是东汉时期的遗物,也是白马寺的第一座古迹。山门的东西两侧分别是舍摩腾和朱翻两位僧人的坟墓。

从南到北,五个大殿分别是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结印殿和毗卢殿。每个殿堂都有造像,大部分是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位于清凉台上,舍摩腾和朱法兰翻译佛经的地方。东、西房间对称。整座建筑宏伟庄严,平面布置严谨。此外,碑上还有40多处铭文,对研究寺院历史和佛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宽5间,南北深4间。内有明嘉湖弥勒佛像、四大天王泥塑像、魏陀天将。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宽5间,南北深4间。内有佛像,文殊菩萨二,普贤菩萨,迦叶阿难二徒弟,供养二人,菩萨;
萨拉大雄为悬山式,东西宽5个海湾,南北4个深海湾。内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三佛”、韦陀、韦立、十八罗汉等23尊佛像。泥塑像等;君音殿,硬山式,三宽二深,内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二尊;毗卢阁,歇山式重檐,坐落在美丽的平台上,东西宽5间,南北深4间。内有毗卢遮那、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尊。
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中南中轴线的东西两侧。钟楼于1991年6月由日本村宝兴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捐资60万元建成。鼓楼于1992年落成。钟楼、坦布罗楼均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覆灰筒瓦,正面彩绘,建于石台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鼓的佛教仪式,并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景之一:“马寺钟声”。
白马寺钟鼓楼、法宝阁、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 1995年竣工,两阁造型一致,斜山式重檐,朝南,宽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红漆柱,正面彩绘,灰筒瓦。
其中,藏经阁供奉泰国佛教界在白马寺供奉的我国古代佛像,收藏了龙大藏经、我国大藏经、日本大藏经、大藏经、和敦煌大藏经;里面的法宝阁是1993年印度总理饶先生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馆内藏有数十件“法宝”。
泰式佛寺,位于寺院西墙外100米处,始建于1992年,1995年4月竣工。大殿自西向东,建于长27、3米的平台上,宽21.3米,高1.2米。正殿南北长14.4米,东西宽7.5米,高10米。风格。房间里有一位泰国朋友赠送的青铜佛像。
玉卧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始建于1996年。殿为五跨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宽东西长5.4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马寺中国本院的结构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805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