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卡诺莎之辱的起因介绍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起因

罗马帝国衰落之后,宗教人员的授权长期掌握在世俗君主手中。世俗君主利用教职的任命权,鬻卖神职,将其封给忠诚的下属和家族成员,或者用各种手段把辖下的教区据为己有,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君主的领内出现大量具备一定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教区和修道院,它们逐渐形成重要的政治势力。

这些现象导致罗马教廷的财产流失,道德声望与威望的下降,教皇在宗教事务方面的控制力也随之受到挑战。同时,君主授职也导致领内教区的。因此,十一世纪之后,西欧兴起了一股主张提高教皇的地位与控制力并且反对教区世俗化的克吕尼运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作为克吕尼改革派,在任内早期就试图推行改革,由当时的枢机主教团和神圣罗马帝国手中夺取教职授权。当然格列高里也明白,如果神圣罗马帝国继续保留对教皇选举的干预,他的改革是无法完成的。

 

1056年,年仅六岁的亨利四世登上皇位,机会出现了,罗马教廷趁着皇帝年幼,于1059年4月13日颁布著名的教皇选举法,规定封建领主不再拥有干预教皇选举和任命治下红衣主教团的权力。

1075年教皇又发布了《教皇敕令》(二十七条),具体地阐述了教皇的地位及其权力,例如宣称:“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唯有教皇一人有权制订新法律”;“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教皇有权解除人民对邪恶统治者效忠的誓约”,甚至宣布:“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永远不会犯错误”;“凡不与罗马教会和谐的不得视为徒”;“教皇可以命令臣民控告他们的统治者”;“教皇永不受审判”等等。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趁德国国内局势未稳之际,命令亨利四世放弃任命德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利,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甚至可以罢免皇帝。对此,亨利四世仍然继续任命主教并且最终以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国王亨利四世与教皇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都剥夺殆尽。

于是格列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与此同时德国国内以公爵鲁道夫为首的一些诸侯宣称,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教皇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此外,亨利还要面对萨克森人的复叛和国内的克吕尼运动,被革除教籍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纳雅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卡诺莎之辱的起因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纳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424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