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什么

我国古代的制度中,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名词:“三省六部”和“三公九卿”。其中“三省六部”许多人都答得上来,但“三公九卿”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答得上来。尤其是“三公”——别看只有三个官职,但究竟是哪三个。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公”指的到底是哪三个官员。
“三公”流传最广的两个说法。
一种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一种是指“司徒”“司空”“太尉”。
尤其是后者,由于三国历史深入人心,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太尉”。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是准确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三公”的前身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故有人称其为“三公”。这就是关于“三公”最早的解释。
丞相,有时称“相国”,乃汉朝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较高,为汉初第一。“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几乎无所不统,权力也较大。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丞相府中有“百官朝会殿”,皇帝与其议论国家大事,还要亲临其殿。除此之外,丞相还执掌全国的行政事务以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权。

这种局面一直到了汉武帝才有所变化:武帝初年,外戚田蚡为丞相,他凭借皇帝舅舅的身份不断扩大丞相的用人之权,引起汉武帝的不满。此后,武帝以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机密大事,分割丞相手中的权力。所以自武帝之后,丞相虽然名义上仍是百官之首,但实际权力已大大削弱。到了汉哀帝时,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地位在大司马之下,为第二位。
太尉亦承秦制,俸禄与丞相相同,“秩万石,金印紫绶”。但地位次于后者,为第二位的。职权为专管武(军)事,从制度上说,权力也很重。但由于当时丞相无所不统,武事亦在其职权范围内,因此在丞相权力较大的那段时期,太尉一职并不常设。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在汉武帝之前担任过太尉一职的,仅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田蚡五人。从汉初设太尉之职,到武帝建元二年废除,共六十七年,其中这五个人担任太尉的时间一共才二十二年,约为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太尉一职在当时并未成为常态。到汉成帝时,因外戚王莽以大司马之职不断扩充权力,以至代太尉掌管武事,并被授予银收官署,自此成为实职。后到哀帝一朝,王莽的权力达到顶峰,其所担任的大司马一职也位居大司徒(原丞相)之上,成为第一位的。
御史大夫同样是承秦而来,“秩中两千石,银印青绶”,地位稍低,为汉初第三位。职权为监察百官,可以说是“副丞相”,权力也较重。但从所享的俸禄及印绶来看,与丞相、太尉并不属于同一等级。在古代,通常把官员分为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其中丞相、太尉属于“公”级,御史大夫仅属“上卿”级。
但是,由于太尉并不常设,御史大夫做为丞相副手,在百官序列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力也不可谓小。到汉成帝时,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其地位才升级为“公”级。但仍位居大司马及大司徒之下,为第三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晓峰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什么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晓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1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