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资本国有化

[拼音]:zibenzhuyi guoyouhua

[外文]:capitalist nationalization

资本国家把某些企业和部门的生产资料转归资产阶级国家所有。资本国有经济形成的一个途径。

产生

19世纪后期,由于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交通手段的发展,一些资本国家把矿山、铁路、公路、河道、港口、邮政等,直接置于国家经营管理范围之内,建立资本国有化经济。这是资本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资本国有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所有制的性质和资本剥削的实质。因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 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6页)。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密切结合,资本国有经济进一步扩大,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形式。资本国有经济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形成的:

(1)由国家财政拨款,投资建立国有企业,或同私人垄断资本合营,建立合营企业;

(2)实行“国有化”,即由资产阶级 通过高价收买或提供补偿的办法,把那些生产技术落后、严重亏损、濒于破产的私人垄断企业收买过来,转归国家所有。一旦国有企业有利可图时,资产阶级国家又往往通过非国有化,把国有企业 给私人垄断资本。资本国有化和非国有化交替出现,都是垄断资本集团掠夺国库、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国有化大多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时期发展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大大收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德等国都曾对军火工业、铁路、航运和电力企业采取过国有化措施。战后,这些国有企业又大多归还私人资本家。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德国、意大利 都通过高价大量收购濒于破产的私人垄断公司股票的办法,使一些银行和工业交通企业国有化,危机结束后,又把 出资建设的企业廉价 给私人垄断资本集团,使之非国有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 投资建立了2000多家军用企业。其中 2/3的企业在战时无偿租给私人垄断资本家经营。战后这些企业的大部分,仅以原投资额的1/2至1/4的低价卖给了摩根、杜邦等财团所属的垄断公司。同时,还把大量国有运输工具廉价 给私人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有化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国有经济成为发达资本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的重要形式。战后初期,奥地利比其他国家更为广泛地采取国有化措施,并且长期发展国有经济,1978年时,国有企业在采煤、石油、钢铁、汽车工业,以及电力、煤气、铁路、航空、邮政、电讯等部门所占比重均达 100%。英国于1945~1951年和1974~1975年,两度出现“国有化” ,除把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外,还把濒于破产的铁路、煤矿、内河航运等许多部门实行国有化。国有工交企业已经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占到全国劳动力的8.1%,国内生产总值的 11.1%,国内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20%。国有企业在采煤、电力、铁路、邮政、电讯、煤气等部门所占的比重为100%;造船、飞机制造和钢铁工业的大部分、2/5的汽车制造、1/4的石油生产也为国有企业所控制。从事这些行业的资本家可以从 获得大量优厚的补偿金,用于其他有利可图的部门。

在法国,经过 1944~1948年、1981~1982 年两次“国有化”运动,法兰西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已收归国有。1982年, 控制了全部银行存款的90%,全部信贷的85%。在非金融领域方面, 控制了 100%的公用事业、84%的航空工业、75%的军火工业、63%的有色金属工业、54%的基础化学工业、44%的家用和办公用的电子工业。国有企业占全国企业销售额的 30%,出口总值的1/3,生产投资的30%以上。这样,法国国有化企业在工交、金融业中已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有企业占全国就业人数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日本和加拿大高4~5倍,比瑞典高 3倍,比联邦德国高2倍,比英国和意大利高 1.5倍。

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有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有:

(1)为私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创造外部条件。推行国有化政策的发达资本国家,一般说来,主要在以下三个部门实行国有化。一是能为私营企业提供动力、运输和通讯的基础设施部门。二是能为私营企业提供煤炭、钢铁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基础工业部门。这两个部门的国有化,可以使私人垄断企业得到廉价的原材料、动力和各种劳务,以降低其生产费用。三是能起中央银行作用的大银行以及其他大商业银行,它有利于 部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为垄断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方便。

(2)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保护本国工业发展。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有的发达资本国家,往往借助实行国有化,通过国家的直接参与来提高某些部门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量。70年代中期,面对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挑战,瑞典、法国在1977~1978年把约 3/4的钢铁工业转为国营,英国把全部造船业,瑞典把 3/4造船业转为国有。法国在1981~1982年的国有化运动中,对许多地位重要、实力雄厚的私人工业垄断集团实行了国有化;新兴工业部门的国有化程度迅速提高,如电子工业从1%上升到 44%。法国 认为,如果这些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就将被外国的跨国公司并吞。

(3)挽救经济危机时陷于严重困境的私人垄断企业。在危机时期,航空、汽车、海运、铁路等部门,因固定资本数量庞大、 不易在部门之间转移,因而陷于困境,一些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实行国有化来挽救这类企业。例如,1974年危机发生后,英国把濒临破产的罗尔斯-罗伊斯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以及莱兰汽车公司收归国有。1976年,美国把经济危机中宣告破产的私营铁路公司收归国有,成立了美国国营统一铁路公司。

(4)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私人资本无力负担工业恢复和革新所需要的巨额投资,迫切要求国家投资重建一些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法国、奥地利在战后初期还通过没收战犯和通敌分子的企业以及没收德国资产的途径实行国有化。另外,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难,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进步力量提出实行国有化政策的要求;加上“英国主义”,“法国式的主义”等思潮的传播,公私“混合经济论”的影响,这些也对西欧地区资本国有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非国有化措施

资本国有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和获取较大限度的垄断利润。当国有企业的发展达不到这个目的时,资产阶级国家就会对国有企业采取抑制或非国有化的措施,限制和压缩其发展规模。由于多数资本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有的亏损严重,国家需不断增加补贴, 财政不堪负担。1979年以来,英国推行非国有化计划,把数十个大小公司转为私营,借以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英国在非国有化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又提出了更大规模的非国有化计划。1984年以来,意大利、比利时、瑞典和法国也仿效英国非国有化的做法。近年来,西欧国家出现的非国有化措施也波及到日本、加拿大等国。这些国家推行非国有化,主要是把经过整治后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变为私营企业,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承担的那些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利润低的部门,则继续由国家经营。资本国有化和非国有化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和保证高额垄断利润。因此,在生产社会化日益发展和垄断资本统治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全盘国有化固然不可能,但取消或大量削减国有化成份也不大可能,而是呈现为国有化和非国有化交替出现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向主义的过渡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资本国有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757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