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矿冶法

[拼音]:kuangyefa

我国历代王朝关于金、银、铜、铁、铅、锡等矿藏的开采、冶炼及其产品流通的法令。

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我国人民早在夏、商时期,就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但是关于矿冶法的记载,始见于《周礼·地官》:“卝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巡其禁令”。“卝”即矿;“卝人”,即国家管理矿冶业事务的职官。这一记载表明,我国西周时期已有关于矿冶的禁令,并设有专门官吏职掌其事。春秋时期,我国已进入铁器时代。《国语·齐语》记载:“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恶金”指铁。《管子》记齐设有“铁官”,并说齐“官山海”,即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政策。战国时期,秦国也曾实行盐铁官营。西汉初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放松冶禁,许民开采,由国家征税。武帝(公元前141~前87在位)时,由于连年征战,财政匮乏,又将冶铁、制盐收归国营,在中央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事务;在郡(国)、县设盐、铁官,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不产铁的地区也设“小铁官”,负责收集废铁,改铸农具。严禁私人冶铁、铸铁器,规定:“私铸铁者,左趾。博士使郡国矫诏令民铸农器者,罪至死”(《汉书·食货志》、《文献通考·征榷考》)。东汉时,官府在许多重要铜、铁矿区设置冶炼场或铸造作坊;对私营矿冶业则旋禁旋开,时有变化。东晋、南朝时期,矿冶业以官营为主,中央和地方都设官吏主持。北魏时“罢山泽之禁”,允许百姓采冶(《九朝律考·后魏律考下》)。唐代初,除西北地区外,实行听民私采、国家收税的政策。唐德宗(779~804在位)时,户部侍郎韩泗建议:“山泽之利宜归王者”,自是设盐铁使等官吏,经营官矿冶业,而对民间采冶严加禁止,如规定:“禁采银,一两以上者,笞二十,递出本界,州县官吏节级科罪”(《文献通考·征榷志》)。上述矿禁政策基本上一直实行到唐代末年。至宋代,矿冶法更趋严密。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下诏:“坑冶坊郭乡村并淘采烹炼人并相为保,保内及于坑冶有犯,知而不纠或停盗不觉者,论如保甲法。”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下诏:“金银坑发虽告言或方检视而私开淘取,以盗论”(《文献通考·征榷考》)。为了控制铸钱的原料,官府对铜矿业控制很严,严禁私采私铸;允许民间开采铁、铅、锡等矿,其产品由 收买大部分,余听民 。但宋徽宗大观年间又禁止铁私相贸易,“而农具器用勿禁”,于是官自卖铁,唯许铸俰户市之;政和年间,又仿茶盐法,“置炉冶,收铁给引,召人通市”。南宋内外交困,财力不济,宽弛矿禁,“以金银坑冶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文献通考·征榷考》)。与南宋对峙的金,矿冶法令也较宽容,“金银坑冶许民开采”,1%为税,甚至不收税。元代统治者为了维持其民族统治,防止人民反抗,对可以制作武器的铁及铁器控制得非常严格,铁制农具由 设局专卖,对制造铁器的工匠,也严加管理,严禁民间炼铁铸器,规定“诸铁法无引私贩者,比私盐减一等,杖六十,铁没官,内一半折价付告人充赏;伪造铁引者,同伪造省部印信论罪,官给赏钞二锭付告人;监临正官禁治私铁不严,致有私铁生发者,初犯笞三十,再犯加一等,三犯别议黜降”(《元史·刑法志》)。元代也禁私铜,“敢私炼者禁之”,并禁私造铜器;对于锡冶,仿茶盐法,规定“印造锡引,每引计锡一百斤,官收钞三百文,客商买引,赴各冶支锡贩卖。无引者,比私盐减等,杖六十,其锡没官”。元对金矿管制较松,允许民间采冶(《元史·刑法志》)。明代对矿冶业管禁极严,限定金银等贵金属矿基本上只能由官府经营;一些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铁、铜、铅、锡等矿,也由官府设局采冶;民间一般只许开采其他矿藏,并须取得官府的批准,交纳一定的课税。未经官方许可,私人不得开矿,否则处以重刑。明律规定:“凡盗掘金银铜锡水银等项矿砂,每金砂一斤折钞二十贯,银砂一斤折钞四贯,铜锡水银等砂一斤折钞一贯,俱比照盗无人看守物准窃盗论。”明英宗正统(1436~1449)年间定私煎银矿罪:“凡福建、浙江等处军民私煎银矿者,处以极刑,家口迁化外,其遁逃不服追问者,调官军剿捕。”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间又定私贩铜货罪:成化五年定四川军民偷来白铜者,为首枷号,依律治罪;至是因封闭云南路南州铜场,免征铜课,乃定路南凡私贩铜货出境,本身处死,全家发烟瘴充军;成化二十年又定,云南宁州等处军民客商有偷采铜矿、私煎及潜贩出境者,照路南州例追究。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又申定盗掘矿砂罪著为例:“凡盗掘银、铜、锡、水银等矿砂,但系山洞捉获,曾经持杖拒捕者,不论人之多寡,矿之轻重及聚众至三十人以上,分矿至三十斤以上者,俱不分初、再犯,发边卫充军。若不及数,又不拒捕,初犯枷号发落;再犯免枷号,亦发边充军”(《续文献通考·征榷考》)。清代统治者由于自身是满族贵族,较之明代统治者更加担心人民聚集于深山,以采矿为名进行反抗活动,因此对冶矿严加限制,特别在清初基本上是停开停冶。如雍正(1723~1735)年间多次诏谕:“开采一事……人聚众多,为害甚巨。从来矿徒,率皆五方匪类”(《清朝文献通考》);“今若举行开采一事,不免聚集多人,其中良顽不一,恐为闾阎之忧累”(《东华录·雍正朝》)。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各种矿物,清 后来不得不有限度地放松矿禁。概括而言,清 对铜矿冶基本上实行听民开采、官府收铜的政策。康熙(1662~1722在位)时定“开采铜铅之例”“凡各省产铜及黑白铅处如有本地人民具呈愿采,该督抚即委官监管采取”,“采得铜铅以十分内二分纳官,八分听民发卖”(《清朝文献通考·征榷考》);后来又实行“放本收铜”的政策,即预借给各厂铜本,而各厂所产之铜都必须卖给官府;如果私相买卖,一旦查获,铜均没收,人皆治罪。矿民预借铜本以后,因官定铜价过低,出卖产铜不够偿还借本,矿民濒于破产,清 不得不提高铜价,并允许铜厂将小部分产品作为“通商铜”自由买卖。对于铁冶业,清 的政策又有所不同。清 一方面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铁的采冶和流通,以利生产,另一方面又非常害怕铁的广泛使用和自由流通,将使被压迫的人民得到斗争的武器,因此将铁的采冶、运销置于严密的监视、控制之下,规定:除征收铁税20%以外,凡采铁冶铁地方,炉座的数目、产量,工场主以至矿工、铁工的姓名、履历均须详细报官,发给执照。某商在某处向某户买铁若干,运往何店,也要呈报给单,过关验单,严禁无照私贩。如道光十一年(1831)续修的《钦定户部则例》(见清代法规)规定:“陕西南山铁厂令商民自出资本募工开挖,由地方官查明该商人姓名籍贯,取具甘结,加具印结详明,藩司发给执照,方准开采……倘有私挖,即行封禁,照例治罪……所出铁斤只准铸造铁锅、铁盆、农具,倘有卖给匪类,私制军器等弊,立即严拿治罪。”清 这种控制、干预矿冶业发展的政策,一直延续到 战争以后。

从战国至清末,在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除极少数短暂时期和个别统治者外,历代封建王朝几乎总是推行矿冶官营、禁止或限制私营的政策。封建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对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封建国家 ,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则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日渐发达,资本经济已经萌芽,社会生产迫切要求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向资本生产方式发展,这种政策的反动性和危害性就愈益严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矿冶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254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