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道德社会化

[拼音]:daode shehuihua

[外文]:moral socialization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3个方面:

(1)道德情感;

(2)道德判断;

(3)道德行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社会心理学中有关道德社会化的理论有3种:

(1)精神分析论。创始人为S.弗洛伊德,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H.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着重从人格结构的3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它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埃里克森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2)认知发展论。创始人为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热,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L.科尔伯格。皮亚热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在于分析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道德判断。它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惩罚措施。科尔伯格则将道德发展分为 3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含2个阶段:第一个水平是前 俗水平,自出生至9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外界事物或权威;第二个水平是 俗水平,9~15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传统上为多数人认可的是非与正误标准;第三个水平是后 俗水平,16岁以上,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

(3)社会学 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班杜拉。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 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 而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社会环境条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88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