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古今之争

[拼音]:gujin zhi zheng

17世纪末叶法国文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崇古与崇今的争论,文学史上称为“古今之争”。这场争论时起时落,一直延续到18世纪初年。一边是坚持厚古薄今,另一方主张厚今薄古,两派文人学者意见冲突,反复争辩,相持不下。

法国文学界的古今之争由来甚久,到了17世纪末年爆发为比较激烈的冲突。1660年左右,有人以 教奇妙事迹为题材写作长篇史诗,这是对一贯主张崇敬和摹仿希腊罗马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采取了公然对立的态度,因而招致非议。1680年左右,关于纪念性建筑物上的铭文以及艺术作品上题签应当用拉丁文还是用法文的问题,引起了争论。当时有一位学者给在凡尔赛宫展出的名画用法文写了题签,立刻被人斥为胆大妄为。在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诗人布瓦洛的干涉下,法文题签一律撤换为拉丁文。1687年1月27日,文学家沙尔·佩罗在法兰西学院朗诵他的诗作《路易大帝的世纪》,肯定现代作家比古代希腊罗马作家并不逊色。这个大胆的意见立即引起文学界的权威人士布瓦洛、拉封丹、拉辛、拉布吕耶尔等人以及若干著名学者的反驳。站在佩罗一边的有著名作家丰特奈尔,法兰西学院的大部分院士,以及社会上有学问的女士们。双方对垒,陆续发表战斗性的诗歌、文章、专著,互相驳斥、讽刺、攻击。直到1713年,古今之争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但是这场争论的之后胜利是厚今派。而且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他们的胜利是决定性的、持久的胜利。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直至17世纪末,法国文坛上厚古薄今和尊古、仿古的风气一直是占上风的。尤其是古典主义盛行的时期,厚古薄今是不容争辩的天经地义。古今之争的出现,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衰落。厚今派是当时进步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厚今派的抬头预示着18世纪启蒙思潮即将来临。

参考书目

H. Gillot, La Querelle des Anciens et des Modernes, Champion, 1914.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古今之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236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