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不应得为

[拼音]:buyingdewei

我国古代刑律的一种罪名。汉代叫做“不当得为”,唐、宋、明、清改称“不应得为”,指做了律令没有禁止而按“理”是不应该做的事。《唐律疏议》注,“谓律令无条,理不可为者。”《明律集解》纂注:“凡理之所不可为者谓之不应为,从而为之,是亦罪也。”说到底,所谓按“理”不应该做,是从统治阶级需要出发,任意运用,实际上是法律规定的“法外加罪”。按唐律精神,对待犯罪行为:

(1)有律条可依据的,应依律条处理。

(2)律条无规定,可以比附律条。应出罪者,举重以明轻,例如有人夜中无故闯入人家,按照贼盗篇,主人登时杀了他,勿论,如主人仅仅伤了他,当然无罪;应入罪者,举轻以明重,例如按贼盗篇,谋杀期亲尊长,不论已未杀伤,即使是预谋或实施未遂,皆斩,如果已杀伤,当然处斩刑(《唐律疏议·名例·断罪无正条》)。

(3)不能按举重以明轻或举轻以明重比附律条的,可依杂律篇违令条规定处理,凡是违“令”的笞五十,违“式”的减一等,笞四十。

(4)按照违令规定也不能处理的,那就按照不应得为办,情节轻的笞四十,事理重的杖八十。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不应得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152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