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僧祗城邦

[拼音]:Sengzhi chengbang

[外文]:Zanj states

古代非洲东部沿海的一批商业城镇。僧祗,波斯文为“黑人”之意。是古阿拉伯地理学家对今索马里以南非洲东海岸黑色皮肤居民的称呼。12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德里西把非洲东海岸从谢贝利河到坦加一段称为僧祗。僧祗城邦出现于10世纪,15世纪以后被葡萄牙入侵者所破坏。

历史概况

僧祗地区早在纪元前就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地进行贸易。据阿拉伯地理学家记载,10世纪以前这里存在着一些阿拉伯人的贸易站,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些贸易站逐步发展为城邦。其中,摩加迪沙大约是在10~12世纪发展起来的;马林迪在12世纪成为铁制品贸易中心;桑给巴尔发现了1107年的阿拉伯碑文,说明当时已有阿拉伯人定居;基卢瓦可能是由1170~1188年在位的苏莱曼·哈桑·伊本·达乌德建立的。15世纪僧祗的发展达到高峰。沿岸城市已发展到37座。15世纪末,葡萄牙殖 义者来到这里,使僧祗城邦遭受严重破坏,葡萄牙人对印度洋贸易的垄断,破坏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网,导致僧祗城邦的之后衰落。

社会经济与文化

僧祗城邦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较大, 教的传播也很广泛。阿拉伯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斯瓦希里文化。僧祗城邦从未形成统一的联邦或王国。各城邦的政治制度与阿拉伯半岛相仿,统治者称作苏丹或谢赫。经济以商业为主。商人用棉布、铁器等换取内陆出产的黄金、 、胡椒、香料等产品,再以此换取来自海外的丝绸、棉、毛织品、串珠、瓷器等。此外,各城邦还发展了冶铁业、农业、牧业和渔业。

与我国的交往

我国唐代杜环的《经行记》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都对东非城邦有所记述。据《明史》记载,木骨都束(摩迦迪沙)曾3次、不剌哇(布拉瓦)曾4次遣使者访问我国。竹步(旧址在今索马里朱巴河口)和白虎松儿(索马里)使者也来过我国。麻林(马林迪)在1415年遣使送给我国长颈鹿一头。明代航海家郑和的舰队也曾数次访问非洲东海岸并留下关于这一带情况的记载。在这一地区发现大量明瓷,有的被嵌在房顶和墓穴的柱子上作为装饰,成为古代非洲与我国交往的见证。

僧祗帝国问题

10世纪末到15世纪末,非洲东海岸是否存在过一个统一的僧祗帝国,历史学界众说不一。当地民间传说和编年史记载都曾提到,10世纪时设拉子的七个王子带领随从来此建立过僧祗帝国。但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僧祗帝国之说可能出自后人的虚构,以夸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考古发掘迄今未发现沿海各地曾统一在一个国王统治之下的证据。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僧祗城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042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