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瑞士文学

[拼音]:ruishi wenxue

瑞士有四个语言区,各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文化传统又都同邻国文化密切相联,因此瑞士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学。所谓瑞士文学,其实是瑞士德语文学、瑞士法语文学、瑞士意大利语文学和瑞士雷托罗曼语文学。

瑞士德语文学

中世纪早期和中期尚不存在瑞士文学,那时瑞士只是德意志民族罗马帝国的南部边陲,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是同整个帝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位于今日瑞士东部的圣加仑修道院,是古代高地德语文学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流传下来的有僧侣们从拉丁文译成古代高地德语的祷词,还有一个被称为“德国人”或“厚嘴唇”诺特克的僧侣翻译的博埃齐乌斯、亚里士多德、马尔蒂亚努斯·卡佩拉等人的古典文献和《圣经》。在阿尔高的穆里修道院发现的复活节剧本,对于德语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12世纪后半叶开始,文学创作者的社会成分发生变化,不仅在宗教界,而且在世俗的骑士阶层出现了文学创作活动,史称骑士文学。主要形式有骑士爱情诗和宫廷史诗。在封建领地上服务的骑士,一方面借描写宫廷生活娱乐封建贵族,另一方面也借此改善自身处境。德语文学中第一个有影响的骑士诗人哈特曼·封·奥埃(约1160~1215),即是瑞士德语区人(一说是施瓦本人)。他以法国人克雷蒂安·德·特罗亚的“亚瑟王故事诗”为蓝本,写作了《埃雷克》和《伊万因》。除这种描写骑士婚姻与爱情的“高级”宫廷史诗外,瑞士还有“低级”故事诗《兰采洛特》(约产生于1195年),作者是乌尔里希·封·察齐克霍芬。13世纪以来,产生了瑞士历史题材的民歌,如歌颂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民歌。15世纪出现了反映宗教内容和当前政治事件的戏剧。卢塞恩、伯尔尼、苏黎世等城市流行的狂欢节剧,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宗教改革家茨文利(1484~1531) 阐述神学内容的 ,是16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世纪的瑞士,由于地方割据严重,未能形成统一的宫廷巴罗克文学。严格的文字检查制度和对印刷、出版的控制,使大量反映瑞士农民战争的文学遭到扼杀,只有少数作家以机智和思想丰富的讽刺作品,反映了17世纪瑞士社会的状况,其余作家则从事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应景文学的创作。

18世纪欧洲思想史上的启蒙运动,在17世纪末的瑞士德语区已经初露锋芒,约翰内斯·格罗布(1643~1697)和贝阿特·路易·德·穆拉尔特(1665~1749)的作品,表达了对法国专制政治的批判,歌颂自然与个性发展。对18世纪瑞士德语文学发生过重要影响的,首先是苏黎世的约翰·雅科布·博德默(1698~1783)和约翰·雅科布·布赖丁格(1701~1776)。他们从1741年起同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戈特舍德进行的关于以哪一种外国文学为榜样的论争,影响了整个德国文学界。博德默于1727年组织了“瑞士祖国历史学会”,聚集了18世纪瑞士文学界、思想界的知名人士,如哲学家约翰·卡斯帕尔·拉瓦特(1741~1801),启蒙教育家亨利希·佩斯塔洛奇(1746~1827),诗人、画家、出版家萨洛蒙·盖斯纳(1730~1788)等。在启蒙运动时期的瑞士文学中,田园诗形式占重要地位,反映出瑞士市民阶级在封建专制统治下逃避现实的倾向。与此同时,瑞士“第一个平民作家”乌尔里希·布雷克(1735~1798)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描写了社会地位低下的受损害、受侮辱的人的生活经历。

从法国大革命胜利,瑞士专制主义 的崩溃(1797~1798)到1848年,瑞士资产阶级的国家观念逐步形成。佩斯塔洛奇的民众教育小说和教育学著作,明显带有这种新国家观念的烙印,他的著作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戴维·赫斯(1770~1843)、乌尔里希·黑格纳(1759~1840)和约翰·马丁·乌斯特里(1763~1827)等人,继承博德默重视民俗学和倡导文化的传统,形成一个民族浪漫主义文 流,主要创作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民歌。

近代瑞士德语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到耶雷米亚斯·戈特赫尔夫(1797~1854)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调和精确的环境描写,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瑞士农民的生活遭遇,在表现心理崩溃与社会解体方面,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他的作品题材虽然始终局限于穷乡僻壤,却以其现实主义成就获得了普遍意义。而描写上升时期的市民阶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 倾向的任务,是由戈特弗里德·凯勒(1819~1890)完成的。凯勒是有世界声誉的瑞士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与小说反映了资本的发展过程中瑞士人民的生活、心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1870年以后,凯勒成了最受读者欢迎的德语作家。

1850年以后,随着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1870至1871年以俾斯麦为首的带有封建色彩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股模仿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潮流。在瑞士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凯勒的小说家康拉特·斐迪南·迈耶(1825~1898)的文学创作,就带有这种特征。他的小说多描写历史题材,主人公多是身居高位的大人物,表现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流露了借古代英雄颂扬当代“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情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重要作家卡尔·施皮特勒,也是一个反对资产阶级 、向往过去的作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发表政论《我们瑞士的立场》(1914),主张瑞士中立,以缓和德法之间的矛盾。此外以约翰娜·施皮里(1829~1901)为代表的描写瑞士恬静、优美的风光和山民的自然状态的生老病死的所谓“乡土文学”,同迅速工业化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20世纪初期的瑞士,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日益增长的社会危机之中。这种“时代危机感”最初反映在雅科布·博斯哈特(1862~1924)、雅科布·沙夫纳(1875~1944)和费利克斯·梅士林(1882~1969)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里。梅士林的《美国约翰》(1912)描绘传统瑞士农村生活遭到投机家粗暴践踏的情景。政论家、小说家卡尔·阿尔伯特·楼斯利(1877~1959)和雅科布·毕勒(1882~1975),对时代问题反映更为激进;后者在30年代加入瑞士社会 党,他的小说《施蒂夫利斯风暴》(1934)批判了瑞士 主义倾向。在欧洲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20、30年代,出现了描写工人生活遭遇的作品,有的采用自传体形式,通过个人经历反映工人阶级的处境,如安奈丽丝·吕格(1879~1934)的《一个堂倌女儿的经历》(1914);有的以30年代经济危机为背景,反映圣加仑工人遭遇,如伊丽莎白·格尔特(1895~1955)的小说《刺绣工人》(1936)。20世纪初期瑞士最重要的作家是罗伯特·瓦尔泽(1878~1956),他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用情节互不联贯的现代小说手法,通过描写小职员的生活,表现了现代资本异化的社会关系。他的作品的寓意朦胧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引起批评家注目,成为西方现代小说的范例。

20年代初,苏黎世是欧洲激烈反传统艺术的“达达主义”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过程中又成为许多外国流亡作家栖身之地。苏黎世剧院是当时欧洲德语区最重要的反 主义剧院。在瑞士现代文学中,马克斯·弗里施(1911~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1921~  )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以独特的艺术成就,赢得世界声誉。弗里施善于通过个人经历描写现代资本社会异化现象,引起文学批评家注目。迪伦马特的剧本以怪诞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具有历史悲观主义色彩的怪异的生活画面,揭示了现代资本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弗里施的剧作和日记形式的随笔,迪伦马特以描写犯罪问题见长的小说和广播剧,在现代瑞士德语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方言文学、反映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小型实验性剧场、具体派诗歌等等,都为现代瑞士德语文学增添了斑驳的色彩。

瑞士法语文学

瑞士法语区从16世纪宗教改革开始才有独立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而各邦政治上的独立到1848年才确定下来。尽管这个区域在文化上与法国巴黎关系密切,各地方的文化基础又极不相同,但在文学题材和体裁方面仍有共同之处,如宗教文学、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探讨、散文和日记体裁的相当普遍的运用等。16世纪中叶,让·加尔文(1509~1564)是日内瓦城的精神和政治领袖。作为有影响的传教士,他撰写了大量宣传宗教改革的著述;作为政治家,他制定了新的教规与国法。他在《教育与宗教的自白》(1537)和《 教设施》(1536)等书中系统阐述了新教原理。他的革新主张吸引了欧洲许多大学生,当时的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对西瑞士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初,散文作家贝阿特·路易·德·穆拉尔特以《关于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通信》为西瑞士精神生活揭开了序幕。让—雅克·卢梭则以其丰富的哲学、文学著述,把瑞士法语文学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卢梭象加尔文一样,也主张文学应对改善人的道德起教育作用,但他更注重描写人的感受。他在理论著作中,从描述文明进步破坏人类生活的质朴自然状态导致人的堕落入手,运用辩证的方 述了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国家的出现,专制制度的形成,则使不平等达到了顶峰。他提出实现资产阶级 共和国的社会改革方案,以自由取代压迫,以平等取代特权,以 取代专制。他的理论给予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以有力的精神武器。他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那感情充沛、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文学创作,在瑞士法语文学中开辟了与加尔文传统完全不同的新潮流。

19世纪初叶,法国女作家热尔曼娜·德·斯塔尔夫人(1766~1817)曾在日内瓦的科佩宫同她的朋友班雅曼·贡斯当(1767~1830)等人成立文学沙龙,形成一个具有欧洲影响的文化中心。19世纪末叶,日内瓦大学美学和哲学教授亨利·弗雷德里克·阿米尔(1821~1881)以其生前未曾公诸于世的《日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关于加尔文、卢梭和他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很有价值的文献。

从19世纪末向20世纪过渡的时期,在瑞士法语区的精神生活中又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斐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他把语言描述成一种二元状态的体系,对不同状态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开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先河。后来心理学家让·皮亚热(1896~1980)把他的方法运用于认识论研究,并在《结构主义》(1968)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903至 1904年在瑞士法语区文化生活中出现了“地方化”倾向。沃州民间诗人勒内·莫拉克斯(1873~1963)在洛桑腹地建立了一个“若拉剧院”,扶植节日戏剧演出的传统,同时也上演当代剧作家的作品。与此同时,《拉丁之幕》文学杂志同仁,提倡拉丁文明,反对“法国语言的泛日耳曼主义”倾向。后来弗里堡诗人贡扎格·德·雷诺(1880~1970)出版《沃州纪事》,鼓吹沃州地方爱国主义。50年代出版的《邂逅》杂志,试图冲破这种地方主义倾向,努力与他种语言的各州之间加强交流。

瑞士法语区现代叙事文学始于沙尔—斐迪南·拉缪(1878~1947)。他的作品带有明显地方主义色彩,致力于描写沃州山区的美丽风光、传统的粗犷的风俗 惯、农民的艰难生活、乡村的爱情故事和纠葛,却常常忽视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拉缪是个多产作家,影响及于本世纪后半叶。布莱斯·桑德拉(1887~1961)与拉缪完全不同,他曾以记者、作家身分遍游世界,接触过各种现代思潮,他的作品带有明显世界主义倾向。此外,沃州作家雅克·舍塞克斯(1934~  )关于加尔文式的罪与罚的描写,乔治·哈尔达斯(1917~  )和加斯东·舍皮洛(1925~  )关于工人、市民等下层劳动者生活的描写,让—吕克·贝诺齐格利奥(1941~  )和罗伯特·潘热(1919~  )的新小说等,说明西瑞士当代文学在艰难的探索中发展着。

瑞士意大利语文学

19世纪中叶以前,瑞士意大利语区在文化方面曾经产生过影响的有16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弗兰契斯科·齐切里(1521~1596)和18世纪的教育家、哲学家弗兰契斯科·索阿维(1743~1806),他们都生于瑞士意大利语区,但他们的成就却是上意大利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德语作家海尔曼·海塞虽为提契诺州居民,但对当地文化生活却很少发生重要影响。

瑞士意大利语区的文学始于作家、教育家弗兰契斯科·基耶扎(1871~1973),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散文和小说,他的《三月的春光》是颇受欢迎的学生读物。以他为核心的小小文学团体内的作家,都有思想保守、文风造作的特征,他们多描写田园诗式的农村和青少年生活。安杰洛·内希(1873~1932)的作品文风诙谐,文字雕琢,内容有颓废倾向,代表作品有小说《契普》。朱泽培·佐皮(1896~1952)以翻译拉缪作品闻名,他的小说以新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田园生活,代表作有《阿尔卑斯山的书》。彼埃罗·比安科尼(1899~  )最著名的作品《宗谱》(1969)以流离到美国去的祖先的书信形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往昔悲惨的社会状况。

20世纪瑞士意大利语最重要的作家是乔尔吉奥·奥雷里(1921~  ),他被誉为现代意大利较优秀的诗人。他创作的讽刺诗、田园诗、箴言诗和短篇小说集《一生中的一天》(1961),均以简洁明快见长。奥雷里又是有名的批评家,他在《口头的确认》(1978)一书中评论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蒙塔莱等意大利古今重要作家。奥雷里作为诗人、批评家,体现了当代瑞士意大利语文学的较高水平。围绕奥雷里形成的作家群,多为诗人和批评家,他们创作的哀歌、箴言诗、儿童诗在读者中都有一定影响。

瑞士意大利语小说作家大多受意大利小说影响。费利奇·菲利皮尼(1917~ )的作品《二十世纪的面包》和《穷鬼的遗孀》与自然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普利尼奥·马蒂尼 (1923~1979)、乔万尼·奥雷里(1928~  ) 则采用新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他们的小说反映了人与自然、农民文化与现代工艺的矛盾,以及由农民的小天地向工业消费社会的过渡。奥雷里以他的社会批判小说,奠定了在新提契诺文学中的显赫地位。

雷托罗曼语文学

19世纪以前瑞士的雷托罗曼语文献,主要是史书和《圣经》,如亚希亚姆·毕夫伦(16世纪)翻译的《新约》、杜里希·希安佩尔(16世纪)翻译的大卫赞美诗等,对雷托罗曼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到19世纪初叶,在恩加丁、苏塞尔瓦、苏采尔瓦三个不同的方言区发展起来大体相近、但在表现形式和题材方面又各有特色的文学创作。

恩加丁文学最初的创作者是从意大利、法国、荷兰

恩加丁文学最初的创作者是从意大利、法国、荷兰土的文学创作。如阿波利奈尔的叔祖孔拉丁·德·弗卢吉(1787~1874)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怀念家乡的诗歌,还有扎恰里亚·帕里奥皮(1820~1873)等人描绘恩加丁人风俗 惯的散文、即兴诗,以及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安德烈亚·贝佐拉(1840~1897)创作的歌曲。20世纪以来,恩加丁文学发生了明显变化,佩德·兰赛尔 (1863~1943) 用他的作品批判了沿袭旧俗、固步自封的保守倾向。在他的影响下,诗人琼·圭东(1892~1966)、小说家施蒙·冯莫斯(1868~1940)、剧作家弗洛里昂·格兰特(1847~1926)等人的创作,以越来越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摆脱了“乡土文学”的风格。1938年雷托罗曼语被法定为瑞士第四种国语之后,这种倾向得到加强,同时还增进了同欧洲其他地区文学的交流。这种新的形势冲击了雷托罗曼语文学历来排斥外来影响、囿于少数的倾向,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19世纪发展起来的苏塞尔瓦文学比恩加丁文学带有更多伤感和爱国主义色彩,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是吉翁·安东尼·洪德(1824~1867)的史诗和歌谣体诗。他的诗歌多歌颂乡民的美德和风俗 惯,抨击外来影响。此外,迪森蒂斯修道院长老毛鲁斯·卡诺特(1846~1935)以其在诗歌、教育方面的成就,使这座修道院成为苏塞尔瓦文化中心。 苏塞尔瓦的现实主义叙事文学, 比恩加丁发展得早,其重要代表人物有加琴·米歇尔·纳伊 (1860~1920) 、吉安·冯塔纳(1897~1935)等人。

苏采尔瓦文学发展得更晚些,这里的居民历来接受恩加丁、苏塞尔瓦方言和德语的学校教育,失掉了自己的文字。苏采尔瓦方言形成书面语言还是近30年的事情,亚历山大·罗扎(1880~1953)是用这种方言写作的第一个诗人。他的后继者有在搜集雷托罗曼语童话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莱扎·乌弗尔(1912~  )和倡导上哈尔布施坦散文文学的吉翁·希格龙(1894~1973)等人。

参考书目

Emil Ermatinger, Dichtung und Geistesleben in der deutschen Schweiz, München,1933.

Guido Calgari, Die 4 Literaturen der Schweiz, Olten,1966.

Manfred Gsteiger (Hrsg.), Die zeitgenssischen Literaturen der Schweiz, München/Zürich,1974.

Züricher Seminar für Literaturkritik, Helvetische Steckbriefe, 47 Schriftstelleraus der deutschen Schweiz seit 1800, Zürich,1981.

〔瑞士"Pro Helvetia" 基金会: Arthur〕 Zimmermann

(总编纂),Jürg Altweg, Giovanni Orelli, Marianne Grauwiler, Lezza Uffer 供稿;张黎编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瑞士文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6956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