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色层分离

[拼音]:seceng fenli

[外文]:chromatography

又称色谱法。利用充填多孔性固体颗粒的填充柱,对液体或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吸附性或溶解度等方面的差别,实现物理和化学性质非常相近的组分间分离的方法,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现已作为一种单元操作应用。填充柱是分离装置的主体,柱内充填多孔性固体颗粒,如吸附剂,离子交换树脂,或浸渍于载体上的萃取剂或吸收剂,称为固定相。流过填充柱的多组分料液或混合气体,称为流动相。流动相流过填充柱时,物料中各组分因溶解度、吸附性等方面的差异,经历多次差别分配。易分配于固定相的组分,在柱中的移动速度慢,难分配于固定相的组分,移动速度快,从而使各组分逐步分开,之后可实现较完全的分离。

色层分离根据被分离混合物的相态,分为气相色层和液相色层;根据分离的机理,分为吸附色层(靠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的差异而分离)、分配色层(靠组分在两液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分离)、离子交换色层(靠组分对离子交换剂化学亲和力的差异而分离)、凝胶色层(靠凝胶对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分子排阻程度差异而分离)、亲和色层(靠生物大分子间的特殊亲和力的差异而分离,如酶与辅酶、抗原与抗体、信息核糖核酸与互补核糖核酸)和电色层(靠分子电泳速度的差异而分离,又称电泳法)。

混合物的进料和色谱带(固定相中含有被分离组分的区段)在填充柱中的移动,有三种方式:

(1)迎头法。原料连续地通入填充柱中,选择性(指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最差的组分首先从柱中流出,随后流出的是选择性较差的组分,依次类推。此法前后流出的组分间有一定程度的掺混,不能将混合物分离成各个纯组分。

(2)顶替法。先将一定量的原料引入柱的顶部,然后用顶替剂(选择性比料液中所有组分都强的物质)来顶替,将被吸附组分洗脱。此法可使各组分分段流出,但段间相连,也不能达到各组分的完全分离。

(3)冲洗法。将一定量原料引入柱顶后,选用不被吸附的溶剂作为流动相来洗脱,各组分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经过多次差别分配而实现各组分完全分离。此法应用最广。

色层分离可用于从分子量很小的气体到分子量极大的蛋白质、核酸等各种混合物的分离。目前,色层分离不仅在实验室中广泛用于各种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而且还逐渐推广应用于工业生产,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重稀土金属的分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色层分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643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