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增塑剂污染

[拼音]:zengsuji wuran

[外文]:pollution by plasticizer

增塑剂是美世纪80年代初的世界年产量已超过 130万吨。其中约95%用作增塑剂,其余5%则用作农药载体、驱虫剂、燃料助剂、化妆品和香料的调配剂,以及涂料和润滑剂的成分等。酞酸酯类增塑剂应用最多的是酞酸二异辛酯(二-2-乙基酞酸酯),其次是酞酸二丁酯。

酞酸酯是苯二甲酸酐与醇类酯化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邻位、对位和间位三种异构体。工业上大量生产和生活上广泛使用塑料制品后引起环境污染的,则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酯,分子结构式为:

式中R1和R2为相同或不相同的醇类残基(饱和或不饱和的烃基)。

污染状况

空气中的酞酸酯吸附在颗粒物表面,或呈气溶胶状态。喷涂涂料,焚烧塑料垃圾,农用薄膜中增塑剂的挥发等是酞酸酯进入空气的主要途径。在玻利维亚拉巴斯地方空旷无人的山区,测得空气中的酞酸二丁酯的浓度为19~36纤克/米3,酞酸二异辛酯的浓度为17~20 纤克/米3,可以认为是空气中酞酸酯的本底值。工业城市中这些物质的含量要高得多。如在焚烧炉附近的空气中曾测得酞酸二异辛酯含量为300纤克/米3,酞酸二丁酯为700纤克/米3。在生产人造革和聚氯乙烯薄膜的工厂,车间空气中酞酸酯的蒸汽浓度可达1.7~66毫克/米3,工人因而多病。我国的北京、兰州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城市,从空气颗粒物中检出的酞酸二丁酯和酞酸二异辛酯含量为150~250纤克/米3。

酞酸酯类在水中的溶解度高于有机氯代烃类,工业区的雨水、河水、海水中的酞酸酯含量可比多氯联苯高10~1000倍。它们或被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或以溶解状态存在。目前全球地面水中酞酸酯含量一般为 ppb级。在接近工业区的水域含量较高,如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酞酸二异辛酯的浓度达到0.6ppm,苏必利尔湖湖湾的水样中酞酸二异辛酯浓度为0.3ppm。用俄亥俄河河水为水源的自来水中检出了酞酸二丁酯。地面水中的酞酸酯类十分稳定,不易分解,主要来自工农业废水、地表径流和空气中颗粒物的沉降等。

土壤中的酞酸酯类通常来自工业烟尘的沉降。污水灌溉、堆积的塑料废品、农用塑料薄膜等长期受雨水浸淋可使局部土壤严重污染。如日本爱媛县表层土壤中的酞酸酯含量为22~780ppb,我国北京郊区的表层土壤中测得酞酸二异辛酯0.23ppm、酞酸二丁酯1.1ppm,酞酸二异丁酯 0.21ppm。河流底质由于水中酞酸酯的沉淀、底泥的吸附和交换作用,含量可积累到相当高的程度。如美国俄亥俄河下游底质中检出酞酸酯达 0.8‰。这些酞酸酯在水质发生变化时可再释放出来,和水中含量呈动态平衡,并污染底栖生物。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酞酸酯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而不易溶于水,能在生物体内富集。例如,虾在含酞酸二异辛酯0.1ppb的水中生活两周后,体内酞酸酯含量可达1.34ppm,浓缩了13400倍。生物富集的结果,对生态系统造成有害影响。在含酞酸二异辛酯剂量为3、10、30ppb的水体中,大型溞在二周内的繁殖量比正常情况分别减少60%、70%和80%,而这些剂量中最多的 30ppb,仍远低于急 毒 试验的半数致死剂量。通过对哺乳动物大剂量投食试验,证实酞酸酯有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酞酸二丁氧基乙酯和二甲氧基乙酯等增塑剂可对鸡造成胚胎发育畸形。酞酸二丁酯和酞酸二异辛酯等增塑剂在艾姆斯致突变试验中是阴 反应。

在不同地区捕猎所得的鱼类和野生动物,体内的酞酸酯含量与各该地区的污染程度是一致的。此外,在家禽、家畜体内,在植物 、绿茶 、玉米粉、面粉、蜂蜜、番茄酱、砂糖、食盐以及其他食品和调料中也测得不同含量的酞酸酯。

对人体的影响

酞酸酯可通过饮水、进食、皮肤接触(化妆品、驱蚊油)和呼吸进入人体。有聚氯乙烯设备的车船,用聚氯乙烯建材(墙面、地板等)装修的住宅等局部环境空气中,酞酸二丁酯的含量可达0~1.2毫克/米3(启用后3年之内)。生产厂配料工作场所,空气中酞酸酯含量可达1.7~40毫克/米3。处在这些环境中,酞酸酯主要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肾脏病人使用的人工肾透析装置,在5小时运转期间可进入体内150毫克酞酸二异辛酯。心脏病人使用的体外循环装置,一次手术期间可进入体内33毫克酞酸二异辛酯。酞酸二丁酯可引起中毒 肾炎。长期接触酞酸酯类,对外周神经系统有损伤作用,可引起多发 神经炎和感觉迟钝、麻木等症状。酞酸酯类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

医疗上使用的聚氯乙烯贮血袋,其中增塑剂酞酸酯易溶入血液,从而大量进入输血病员体内。 用这种贮血袋在 4℃保存21日后,酞酸二异辛酯含量可高达50~70ppm。输入这种 的患者可发生呼吸困难、肺原 休克等症状,甚至致死。

环境标准

酞酸二异辛酯和酞酸二丁酯的人体容许摄入量每公斤体重为0~1.0毫克。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的酞酸酯水体安全标准:酞酸二异辛酯为10毫克/升,酞酸二丁酯为5毫克/升。

预防

有毒或难以生物降解的增塑剂品种应停止使用,更不得用来制作医疗器械。在食品包装容器、自来水管道、以及直接接触皮肤的护肤膏、化妆品等的生产中,也应避免使用酞酸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增塑剂污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345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