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蚕茧


药材名称:蚕茧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蚕衣(《说文》),茧黄(《圣惠方》),蚕茧壳(《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为蚕蛾科蚕属昆虫家蚕蛾的茧壳。

原动物:蚕蛾Bombyx mori L.

余项参见“原蚕沙”条。

生药

采集:春、夏、秋季采收家蚕蛾的茧壳。全国养蚕地区均产。

鉴别:本品长椭圆形,或中部稍缢缩,长约3~4cm,直径1.7~2.1cm;表面白 ,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其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质轻而韧,不易撕破。未经羽化的蚕茧,内有黄棕 蚕蛹1枚以及成蛹前蜕下的淡棕 、皱缩的蚕皮。

加工 制:取原药材,剪开蚕茧,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 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质

蚕茧主要是由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Fibroin)、“丝胶蛋白”(Sericin)组成,还含少量油脂类、 素、无机物等等。

丝纤蛋白是一种角蛋白,组成它的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为最多,此两氨基酸的氮,约占总氮的80%。105g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组成如下(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 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丝胶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大体上与丝纤蛋白相似,微异处在于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较少,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较多。又含游离氨基酸50mg%(以甘氨酸计)。蚕茧含油蜡状物质,由伯醇类(C26~C32)、固体脂肪酸(C26~C32)、石蜡(C25~C31)及液体脂肪酸所构成。又含谷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Lupeol)。

黄茧所含 素有各种胡萝卜素衍生物,绿茧的 素,有人从绿茧分离出7种有黄绿 荧光的 素及2种黄棕 荧光的 紊;又有人分出9种黄 荧光 素,它们都是黄酮类的葡萄糖甙。各种蚕茧每克含Fe10.08~49.16μg及相当多的F和Mn。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61。

药理

蚕茧有拟胆碱作用,其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均有拟胆碱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1]。

参考文献

Indian J Pharm 1962;24(8):183。

味:《纲目》:“甘,温。”

功效:止渴,缩 ,解毒,止血。

主治:便血, 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 《纲目》:“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茧黄散(《圣惠方》)治肠风,大 血,淋沥疼痛:茧黄、蚕蜕纸(并烧存 )、晚蚕沙、白僵蚕(并炒)各等份。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6g,用米饮下,每日3次。 ②绵茧散(《小儿痘疹方论》)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山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臖作痛,更服活命饮。 ③神茧散(《疡科选粹》)治痔疮:蚕茧1个纳男子指甲于茧中,以满为度。外用童发缠裹,烧灰存 ,为末,用蜜调敷患处。 ④《普济方》:“治反胃吐食:蚕茧10个。煮汁,烹鸡子3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2服。” ⑤《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急慢 中耳炎:蚕茧3枚(煅炭),冰片0.3g。共研末。吹于耳内。”

单方应用:①《朱氏集验医方》:“治消渴:蚕茧煮汤,每服200ml。” ②《泉州本草》:“治口糜:蚕茧烧灰,调蜂蜜,抹口内。”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血友病,牙龈出血,紫斑,鼻衄:蚕茧(烧灰存 ),研细。每服3g,每日2次。”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疮肿无头,血淋疼痛,大便下血,妇人血崩:蚕茧3~9g,水煎服。” ⑤《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糖 病:蚕茧壳15g,水煎代茶服。忌饮茶。”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近世用治痈疽代针,用一枚即出~头,二枚即出二头,煮汤治消渴, 甚称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泻 中相火,引清气一朝于口,故能止渴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修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蚕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修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5714.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