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国际农业研究中心

[拼音]:Guoji Nongye Yanjiu Zhongxin

[外文]: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res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onsultative Group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CGIAR)属下专事农业科研工作的国际性机构的总称。主要任务是帮助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发展农业生产。中心的数目迄1986年已达13个,分布世界各地。其领导机构即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下设执行秘书处(在美国华盛顿)和技术咨询委员会(在意大利罗马)。参加该体系的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印度、日本、加拿大、墨西哥、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余个国家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16个国际组织。我国于1983年正式参加该体系。

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进程。于1962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受20世纪40年代中期墨西哥小麦科研取得重大成就的鼓舞,决定在菲律宾创立国际水稻研究所。60年代后期该所育成IR系水稻品种并大面积推广,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对农业科研的重视。因而又按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模式先后成立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3个科研机构。到1969年,世界银行遂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建议,共同发起成立一国际农业研究领导机构,以领导和扩大原有的国际农业研究体系,终于在1971年成立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此后将所属研究机构从4个逐步扩大到13个,研究范围也从主要谷物、薯类和豆类扩大到其他作物、畜牧兽医以及耕作制度等,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整体制的国际农业研究体系。

中心的主攻方向是粮食作物。在培育良种方面,中心培育的小麦、水稻良种已分别推广4700万公顷和7000万公顷,约占发展我国家种植面积的50%和55%;由中心或中心帮助培育的品种,玉米有200多个,豆类有90多个,木薯有60多个,马铃薯有60多个。收集的作物种质资源,玉米有1.2万份,麦类约7万份,水稻7万多份,菜豆3.2万份,还建有各种作物的种质资源库,成立了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1974)。中心还通过培训人员、组织研究网、提供服务、交流情报资料、组织专业会议等,帮助各国开展农业研究和提高其研究人员的能力。发展我国家已有1.6万多人参加中心举办的各种培训班,还有许多人员在各中心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各中心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近万篇,出版的30种业务通讯不断地为各国传输科研信息,它的研究设备、图书馆等也为许多国家提供服务。

各中心均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中采用多学科配合和多点试验的方法,并注意遗传工程、分子遗传学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带有明显的地区性,驻外研究人员40%在非洲近撒哈拉沙漠地区,25%在拉丁美洲,20%在亚洲。就对作物的研究投资而言,水稻的40%在亚洲,块根块茎作物的50%在非洲,食用豆类的60%在非洲、中东、印度和拉丁美洲。各中心也对世界各国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进行调查、分析,对全世界农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战略上的预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482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