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山坡平行后退理论

[拼音]:shanpo pingxing houtui lilun

[外文]:theory of parallel slope retreat

坡面在被剥蚀后退过程中,其坡度保持不变的理论。由德国W.彭克首创。他认为坡面在剥蚀作用下是平行后退的,即后退过程中坡度不变,由单一岩性组成的直线坡或由不同岩性组成的陡缓交替的复式坡均是如此。

发育过程

坡地平行后退现象在由断层活动形成的高峻陡坡、陡坡上出露一系列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中,表现最为明显,可看到由硬岩层构成的一系列陡崖和由软岩层构成的一系列缓坡的坡度都近似相等。在陡坡平行后退的过程中,缓坡要向坡面后退方向扩展;随着坡面的后退,高地愈益缩小,坡麓的缓坡平地(山麓夷平面)日益扩大,形成剥蚀平原。这个过程叫山麓夷平过程,这种平原称为山麓平原。

陡坡的后退是由于重力的剥蚀(崩塌、滑坡)和坡面水流的片状冲刷,缓坡的夷平则主要依靠坡面水流的片状冲刷。彭克认为在构造长期稳定条件下,原来高大的山地会愈益缩小其范围,代之而起的是宽阔的向山外缓斜的山麓平原。如山地主要由硬岩组成,原来山坡很陡,山坡主要靠重力剥蚀后退,则残存山地与山麓平原之间会有一个明显的坡折。如山地主要由软岩组成,则山坡主要靠水流冲刷后退,残留山地与山麓平原之间呈逐渐过渡,整个地面呈微有起伏的形态。上述两种地貌发育模式,前者的终极形态以凹坡为主,后者的终极形态以凸坡为主。

评价

彭克的坡面发育理论推动了地貌学的建立。他的地貌发育模式与W.M.戴维斯的不同:彭克认为坡地的剥蚀是平行后退,戴维斯认为坡地的剥蚀是自上而下进行。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在自然界同时存在,前者盛行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后者盛行于湿润多雨区。彭克设想的主要由软岩组成的山地经水流冲刷形成的凸形坡为主、微有起伏的山麓平原就是戴维斯的准平原。(见侵蚀轮回学说)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山坡平行后退理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264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