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矿产普查

[拼音]:kuangchan pucha

[外文]:mineral prospecting

在已筛选出的远景区、已发现的矿点、矿化点、物探和化探异常范围内以及老矿区深部和外围进行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又称普查找矿。我国现行矿产勘查阶段划分出矿产普查和详查,通过普查证明有远景的矿点和物、化探异常区域方过渡到详查,详查的目的是做出勘查对象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矿产普查地区和普查对象的选择

涉及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布局和对矿产品的需求形势,以及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工业类型的分析和类比。普查选区关系到此后普查工作成果大小和风险程度。为了筛选出成矿远景较大的地区,最有可能找到矿的矿点和物、化探异常区,在我国还进行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开展不同比例尺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等一系列普查前的专题研究工作。

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

矿产形成于一定地质构造环境,有其一定的显示标志,因此开展矿产普查时要分析有无成矿地质条件(也称找矿准则)和充分利用找矿标志。成矿地质条件是指有可能发现矿床的有利地层、岩性、岩浆岩(见火成岩)、构造等地质条件。找矿标志是指可以发现具工业价值的矿床或未达工业要求的矿点的地质和非地质标志。包括:矿体或矿化现象在地表的直接显示及其地表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氧化形成的铁帽,矿石砾石,地球化学异常(原生晕、次生晕、分散流等异常),地球物理异常(磁异常、重力异常、自电异常、激电异常等),近矿围岩蚀度,矿物找矿标型特征,岩石物性特征,特殊植物,古采矿遗迹,古地名等。

找矿方法

为了研究成矿地质条件、运用找矿标志,普查时采用了多种找矿方法,如地质填图、航空和地面地球物理探矿(见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见地球化学勘查)、砾石追索法、重砂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等,运用了多种勘查技术手段,包括:探槽、浅井、钻探和坑探(见探矿工程)。

各种找矿方法在不同工作阶段应当合理的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投入少、找矿效果好的目的。我国多年来找矿工作实践已经积累了很多适用于某些类型和地区的,综合运用地质、物探和化探进行找矿的成功经验和良好方法。前苏联曾推广“较佳预测普查组合”,建立了一些矿种的(主要铜矿类型等)“预测-普查-评价系统”,其实质也是各种找矿方法在不同工作阶段的合理应用。

普查工作

矿产普查工作多在筛选出的远景区域进行。如果是在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图幅之内,则在此区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上测制矿点或异常的大比例尺地质图(1:10000~1:2000),并进行相应的矿(化)点或异常的检查评价工作。如果矿点或异常分布区无中比例尺图幅,则应先测制中比例尺或稍小比例尺的地质图,使矿点或异常的分布位置,能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上得到了解。此后进行矿化体或异常本身的研究,一般根据地表露头情况,开展槽探和少量浅井的揭露工作。除进行较系统的采样测试鉴定外,要研究矿石的矿物组分、矿石的结构构造、围岩及其蚀变、成矿后构造破坏等。地表发现工业矿体之后,为了解其延深和变化,需采用稀疏钻孔进行追索和控制。对于物、化探异常,除以槽、井探揭露外,要进行钻探验证,以期发现深部矿体。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求取 D级储量(见矿产勘探)。与类似矿床比较,进行定性的概略技术经济评价,认为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可转入详查。

详查工作

矿产详查工作要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查明矿区地质构造,特别是含矿地层特征、岩浆岩与矿床关系、构造对成矿的控制和围岩蚀变等,对确定矿床类型和探讨矿床成因至关重要的地质因素更要进行深入研究。详查必须按要求探明的储量级别条件应达到的勘探控制程度补做揭露矿体的槽、井探工程和钻探、坑探工程以及相应的物探、化探工作,以求对矿体形状、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有进一步的控制和了解。对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以及矿石中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在系统采样和分析鉴定的基础上有更深的认识。这阶段对矿石的选冶加工技术性能进行采样试验或对比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对矿床的水文、工程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进行勘查,为矿床能否工业规模地开采做出初步评价。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参照同类矿床的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计算C+D级储量(见矿产勘探),对矿床未来开发价值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评价,提出今后可否勘探的建议。

普查工作趋势

随着找矿工作不断开展,我国东部地区,已难于发现金属矿产的地表矿。60年代以来对物、化探较强的异常区开展了大量检查和钻探验证,目前可能代表深部矿的较弱异常已受到重视,找矿难度加大、深度增加、费用提高。一些老矿山开采年代较久,保有储量日益趋少或接近闭坑,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开展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已成迫切任务。所有这些情况促使普查隐伏矿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有:物、化探新技术方法的发展及应用,地质理论找矿,立体地质制图和预测,立体找矿标志和找矿模式的建立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引进。地质理论找矿进展反映在对一系列矿床成因有了新的更深入认识,建立矿床模式,用于找矿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斑岩铜矿、玢岩型铁矿、热泉型金矿、海相火山岩铜矿等)。出现了将矿床模式用电子计算机把专家理论和经验制成人机对话系统,帮助进行对资料的系统分析而指导找矿的新途径,如美国的“找矿者”专家系统、“地质评论者”专家系统,我国的钨矿、钾盐也有类似的专家系统。立体地质制图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云南个旧锡矿、鄂东及安徽的夕卡岩型铜矿都有成功的找矿实践,前苏联在一系列老矿区都开展了这项工作,并开展了有成矿远景覆盖区的深部地质制图的专门性工作。立体找矿标志,特别是围岩蚀变分带,矿物找矿标型特征的(晶形、热电性、热发光等)分带性,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场及其成分空间变化与成矿关系等方面都在深部成矿预测中起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书目成都地质学院、昆明工学院《找矿勘探学》编写组编:《找矿勘探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0。长春地质学院找矿教研室编:《找矿方法》,地质出版社,北京,1979。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矿产普查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4125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