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音高辨别

[拼音]:yingao bianbie

[外文]:pitch discrimination

人的听觉器官对音调高低的分辨。它是依据物体振动的不同频率实现的。频率高则感到音高,频率低则感到音低。听觉器官所能接受的频率是有高低限阈的。一般人能听到的较低音的频率为16赫,很高音的频率为16000赫,儿童的听力较敏锐,有的儿童可以听到25000赫的声音。老年人的听力逐渐衰退。

音高的辨别能力有很大的个别差异,C.E.西肖尔的测验结果表明,普通成人在435赫音高上,可以辨认增加(或减少)3赫的差别,相当于1/17的全音。听觉良好的人在同样的音高上可以辨认0.5赫的差别,几乎近于1/100的全音。斯脱柯在专业音乐家中进行过辨别音高的测验,在A3的音高上,较佳听力可以辨认1/540的全音。但是有的人听力很差,分辨不出半音、全音,甚至完全分辨不出音高,被称之为音盲。测量一个人能辨别多少级差的音高,一般的方法是在中等强度的音响情况下,由可以听见的较低纯音作起点,依“小可觉差”渐次高移,直到不能再辨认为止。平常人的这种辨别能力大约可以分为1400级差。由于听音个别差异大,这种辨别能力的级差,可以相差几十倍乃至百倍。不但音高辨别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而且音色、强度、时程都影响着“小可觉差”。譬如,复合音比纯音易于辨别。训练有素的音乐家比一般人辨别复合音的能力强得多,但对于纯音的判断力并不显示优势。在强度方面,强度适当地增大,有助于音高的辨别。在时程方面,低音的辨别比高音的辨别需要较长的时程。

人的听觉器官辨别音高是依据物体的振动频率,但在音乐演奏和演唱中存在一种“正常错觉”的现象,表现在:感觉上的音高并不与音源的振动频率完全对应。声乐的演唱和器乐的演奏并不绝对严格地按照音符所表示的音高频率发音。而是有偏离的现象。西肖尔分析了20几位著名声乐家的演唱音波记录,发现他们的声音以平均每秒6~7次的周律在半音限度内平稳地上下摆动而形成颤音,这些颤音并不引起音准问题的反应,而是使人感到它装饰并美化了音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演奏家正是巧妙地运用听觉上的“正常错觉”的规律来感动听众。现代心理学证明,音高辨别的能力明显受遗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在环境影响和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音高辨别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865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