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犀鸟科


[拼音]:xiniao ke

[外文]:Bucerotidae;hornibills

佛法僧目的 1科,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共有12属45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印度、中南半岛、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为典型的热带森林鸟类。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和广西西南部,有4属4种:冠斑犀鸟、白喉(小盔)犀鸟、棕颈(无盔)犀鸟及双角犀鸟(见图)。

犀鸟每年入春后约5~6月由群居转为成对,选择高大树干距地约在16~33米处的树洞为巢,自己并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蚁侵咬的洞穴。犀鸟的繁殖习性很特殊,雌鸟选好巢址后,在洞底铺一层碎木屑,就在洞内产1~4枚纯白色的卵。产卵后蹲在巢内不再外出,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种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鸟则从巢外频频送来湿泥、果实残渣,帮助雌鸟将树洞封住。封树洞的物质渗有雌鸟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之后在洞口留下一个垂直的裂隙,供雌鸟伸出嘴尖接近雄鸟的喂食。雌鸟幽囚洞中达数月之久,直到雏鸟快出飞时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间,全靠雄鸟喂食。雄鸟能将胃壁的最内层脱落吐出,呈一薄膜状,用以贮存果实,以供雌鸟和雏鸟食用。雌鸟出洞时已全身换上新羽,立即负责喂雏。雌鸟在封闭的洞穴内,还不时地清扫粪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抛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时,将 对着洞口直接喷射出,这种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许是防卫天敌的伤害,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所形成的适应。

本科鸟类为善于攀援的并趾型鸟,其外趾和中趾基部有三分之二互相并合,中趾与内趾基部也有些并合。冠斑犀鸟是我国最常见种,体大型,体重700~960克(雄)和600~850克(雌);嘴巨大而下弯,象牙色,长130~140毫米;整个体长700~800毫米;嘴上具一个侧扁的盔突,盔突随年龄而增长;眼周有 部,呈紫蓝色(雄)或肉色(雌);体羽纯黑具绿色光泽,尤其是翅和尾更鲜亮,翅端和尾尖各具一道白斑。

犀鸟为珍禽,可供观赏。在东南亚一带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而它的盔特形似象牙,可供作工艺品。

参考文章犀鸟科的简介、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犀鸟科大全鸟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毅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犀鸟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毅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843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