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竻慈姑


药材名称:竻慈姑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

异名:天河芋(《岭南采药录》),刺芋(《广州植物志》),水竻钩(《陆川本草》),竻芋(《南宁市药物志》)。

基源:为天南星科刺芋属植物刺芋的根茎。刺芋属全世界约有2种;我国产1种,药用。

原植物:刺芋Lasia spinosa(L.)Thwait.(L.aculeata Lour.;L.heterophylla Schott.),又名旱茨菇、金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刺茨菇、水茨菇、山连藕(广西),野簕芋(广东)。

形态:多年生有刺常绿草本,高可达1m。茎灰白色,圆柱形,粗可达4cm,横走,多少具皮刺;节间长2~5cm;生圆柱形肉质根,须根纤维状,多分枝;节环状,多少膨大。叶柄长于叶片,长20~50cm;叶片形状多变:幼株上的戟形,长6~10cm,宽9~10cm,至成年植株过渡为鸟足~羽状深裂,长宽20~60cm,表面绿色,背面淡绿且脉上疏生皮刺;基部弯缺宽短,稀截平;侧裂片2~3,线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多少渐尖,向基部渐狭,最下部的裂片再3裂,小裂片长15~20cm,宽2~3cm。花序柄长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长15~30cm,管部长3~5cm,檐部长约25cm,上部螺状旋转。肉穗花序圆柱形,钝,长2~3(~4)cm,粗约0.75cm,黄绿色。果序长6~8cm,粗3~3.5cm。浆果倒卵圆状,顶部四角形,长约1cm,先端通常密生小疣状突起。种子长约5mm,粗约3.5mm。花期9月,果翌年2月成熟。(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360页.图755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530m以下的田边、沟旁、阴湿草丛、竹丛中。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台湾。锡金、孟加拉、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亦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药材产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本品呈圆柱状,表皮棕褐色,有隆起结节及锐利的硬刺,节间长6~7cm。有残留侧根痕及向里卷曲的叶柄茎部。药材多切成斜片状,断面灰白色或粉红色,粉性,有许多棕色小点。味麻辣。

化学性质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70。

药性

性味:①《陆川本草》:“凉,淡。”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功效:清热,利尿,解毒。

主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小便黄赤,皮肤热毒。 ①《岭南采药录》:“解毒。烂头、烂脚,煎水洗之;小儿胎毒、烂肉,煎水洗及为末掺之。” ②《陆川本草》:“消炎,解毒,利尿。治身热、口渴,头痛,小便黄赤,一般热性病。” ③《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尿,消肿散瘀。治肺热咳嗽,肠胃热毒,小便赤热,营养性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风湿性关节炎;外治毒蛇咬伤,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刺芋15~60g。内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②《广西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治肾炎水肿:竻慈姑根茎3~6g。水煎服,日1剂;根茎60g,猪肾2只。炖服,每日1剂,分3次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珠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竻慈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珠;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484.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