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光慈姑


药材名称:光慈姑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光菇(《中药形状经验鉴别法》),山蛋(《山西中药志》)。

基源:为百合科郁金香属植物老鸦瓣的鳞茎。郁金香属全世界约100种;我国约有10种,药用的有2种。

原植物:光慈姑正品为老鸦瓣Tulipa e s(Miq,)Baker(Tuli pa.graminifolia Baker ex Moore),又名老鸦头、棉花包(《植物名实图考》。新疆地区所用的光慈姑为伊犁郁金香Tulipa iliiensis Regel。

历史:原名山慈菰。宋《嘉祐本草》据唐《本草拾遗》及《日华子本草》收载云:“生山中湿地,名金灯花,叶似车前,根如慈姑。”又谓“零陵间有团慈姑,根如小蒜:“《纲目》引《酉阳杂俎》云“金灯之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但在集解栏又曰“山慈姑处处有之。冬月生叶,如水仙花之叶而狭。二月中抽茎,如箭杆,高尺许。茎端开白花,亦有红色,黄颜色者,上有黑点,其花乃众花簇茂朵,如丝纽诚可爱。三月结子,有三棱。四月初苗枯,即掘其根,状如慈姑及小蒜,迟至苗腐难寻矣。根苗与老鸦蒜极相似,但老鸦根无毛,慈姑有毛壳包裹为异尔,用之去毛壳。”李时珍将石蒜科的老鸦蒜与山慈姑相混淆,但所载的“二月中抽花茎,茎端开花,花白色,结子及根如小蒜。”特别提到了有毛壳包裹所说乃是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形,直径1.5~2.5cm,外层鳞茎皮灰棕色,纸质,里面生绒毛。叶2枚,长条形,长10~30cm,宽5~12mm,平展斜生或反卷状,基部下延成鞘状,近基部略带淡红色。花单朵顶生,靠近花的基部具2枚对生(较少3枚轮生)的苞片,苞片狭长形,长2~3cm;花被片狭椭圆状披针形,长20~30mm,宽4~7mm,白色,背面有紫红色纵条纹;雄蕊3长3短,花丝无毛,中部稍扩大,向两端逐渐变狭窄或从基部向上逐渐变窄;子房长椭圆形,花柱长约4mm。蒴果近球形,有长喙,长5~7rnm。花期3~4月,果期4~5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3页.图18)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或杂草丛中。分布于辽宁(安东)、山西、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伊犁郁金香与老鸦瓣的主要区别为包层鳞茎皮呈革质,黑褐色,里面近顶端和基部生伏贴毛。叶3~4枚,近轮生。花茎上部被微毛,花1朵,长2.5~3.5cm;花被片6,外轮长圆形,内轮倒卵状长圆形,黄颜色或上部边缘略带淡紫色;子房长圆形,近无花柱。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8~2.5cm,顶端有小尖头,室背开裂。花期3~5月,果期5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14卷.92页.图版22)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前平原和低山坡地上,往往成片生长。分布于沿新疆天山北坡,东从 玛纳斯、沙湾、清河,西到伊犁地区各县。原苏联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的环境,一般排水良好而粘性较轻的壤土均可种植。用鳞茎繁殖,于秋季收挖时选取小鳞茎栽种,按行株距各13cm穴栽或条播,深4-5cm,每穴栽1个,尖头向上,覆土压紧。早春出苗后,可结合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水1次,生长后期或越冬前,结合中耕撒施堆肥,以利来年生长。

采集:春、夏季采挖,挖取鳞茎,除去须根及外皮洗净,晒干。

鉴别:鳞茎类圆锥形,高0.7~2cm,直径0.5~1cm;表面类白色、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顶端尖,基部圆平而凹陷,一侧有纵沟,自基部伸向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内有1圆锥形心芽。气微,味淡。生品以质硬、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秋水仙碱[1~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44。[2] 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683。

药理

①抗肿瘤作用 鳞茎中含秋水仙碱,给小鼠sc2mg/kg,能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使之停止于中期,类似放射线照射的效果,分裂较快的胚胎及肿瘤细胞对之最为敏感。用于治疗肿瘤毒性太大。光慈姑1.5g/ml时,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和急性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脱氢酶都有抑制作用,对前一种白血病的白细胞的呼吸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②抗痛风作用 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特别的效果,在用药的几小时内关节的红肿痛热概行消失,但不能防止复发。对一般疼痛、炎症及慢性痛风均无效,也不影响尿酸的排泄。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81。

药性

性味:甘,寒。有毒; ①《植物名实图考》:“甘,温;” ②《岭南采药录》:“甘、淡,平;” ③《湖南药物志》:“甘,寒,有小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辛,凉,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化瘀。

主治:咽喉肿痛,瘰疬,痈疽,疮肿,产后瘀滞,毒蛇咬伤; ①《岭南采药录》:“治瘰疬结核,劳伤,和猪肉煮食;” ②《河南中药手册》:“败毒。治产后血闷攻心;” ③《中药材手册》:“行血,解百毒,消肿,下石淋。治痈疽,产难,胞衣不下;”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湖南药物志》:“治无名肿毒:光慈姑,捣敷;” ②《湖南药物志》:“治脸上起小疔疮:光慈姑,磨汁搽。”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远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光慈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远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70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