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电花图

[拼音]:dianhuatu

[外文]:spark shadowgraph

显示中间隔有薄绝缘层的尖对板电极沿面放电通道的图形。1778年由G.C.利希滕贝格发现,又称利希滕贝格图。将感光胶片置于尖对板电极之间,在两极施加冲击电压后,就可拍摄到由尖端出发沿底片表面发展的放电通道图形(图1)。正负极性电花图形的差别是由尖端电极附近空间电荷分布影响电离过程引起的。正极性电晕时,正电荷加强了尖极远处的电场,并在该处产生新的电子崩,使放电容易向外发展;负极性电晕时,正空间电荷削弱尖板远处的电场,使放电区域具有较明显的界限。电花图的形状还与气体的成分、压力等因素有关。图2是空气中含有负电性气体CCl4时的电花图。

1924年,J.F.彼得斯曾利用电花图研制成脉冲电压记录仪,可用以记录雷闪放电。电花图的直径反映所加电压的幅值,而极性则由电花图的形状来区别。对于持续时间很短的电压也可获得清晰的图像,但因幅值误差过大,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已不常使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电花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415.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