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拼音]:pao

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是我国传统服装的重要品种,男女皆可穿用。

我国《诗经》、《国语》中已出现袍的名称。在东周时期的墓葬品中,袍为直襟直统式,交领,右衽,长袖施缘,下摆长大,束腰带,与深衣有相似之处。《礼记》解释,袍有衬絮,絮分新纩、旧缊,“纩为襺(茧)、缊为袍”,可见当时的袍是有衬絮的绵袍。大约自汉代开始,茧也称袍。隋唐时期,袍服盛行。其中交领大袖直裰式袍服传入日本,促进了和服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袍成为中华民族广为穿用的传统服装之一,至今在民间和东南亚地区仍有沿用。袍分为龙袍、官袍、民袍等。

龙袍

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纹而得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颜色。据《周礼》记载,帝王的冕服已经绘绣龙形章纹,称作龙衮。所以,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令臣民不得僭服黄颜色,黄颜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官袍

文武官员用作公服、朝服的袍。以一定颜色或图案表明官位等级。多数配用相应的服饰件。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开始将袍定制为朝服,以所佩印绶为主要官品标识。自此,官袍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权位象征。唐代开圆领官袍的先河,并由长孙无忌上书而正式使用襕袍(袍的膝部位处加饰界栏),还配以相应的鞓(腰带)。武则天当政时颁命服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是补服的起源。宋代官袍袖子肥大,明确规定饰襕、佩绶、围鞓等。元代官袍多以罗为面料,并以花纹大小表示级别;较低品级的官员因用小菱纹芝麻罗而被称作“芝麻官”。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创立区别文武官员等的补子制度,称作补服;亲贵大臣袍服,按照品位还有斗牛服、飞鱼服、蟒衣(后称蟒袍)、麒麟袍等,分别刺绣相应的形状似龙的图案。明代官袍款式特点是在两侧袍衩处加幅称襬(摆)。清代官袍一般与马褂(即马蹄袖外褂)配套穿用;外穿而不配马褂的礼服袍必须临时装马蹄袖(俗称龙吞口);作为行装的袍称行袍,其后侧襟裁短一尺以便乘骑,故又称“缺襟袍”。清室官员常服袍的款式为四开衩。蟒袍沿用至清代又称花衣,应用较广,规定繁琐,由服色、蟒数、纬帽上的顶珠花翎、外褂上的方圆补子等组成等级森严的制度。

民袍

民间用于日常生活的袍。袍因制作简单,穿用方便,所以逐渐取代深衣,在民间普遍穿用。周代和秦汉士人、庶民的袍,受经济条件限制,衣料粗糙,只能“衣敝缊袍”。唐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服饰的交流,特别是元代蒙古袍服、清代满族袍服的传入,民袍在款式造型上有过长摆和短摆、交领和圆领、右衽和左衽、大袖和小袖及半袖等多种变化。当代旗袍和我国少数民族服装中的袍,正是民袍发展变化的结果。

参考文章蟒袍玉带成语接龙成语接龙山楂--大红袍果树园艺“黄袍”的由来我国史袍泽之谊成语接龙成语接龙大红袍软籽甜石榴果树园艺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旗袍的由来衣着打扮袍泽之谊造句素材擐甲披袍造句素材割须弃袍造句素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13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