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绒绣

[拼音]:rongxiu

[外文]:woolen needlepoint tapestry

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我国绒绣主要产于上海和山东烟台。

沿革

绒绣原流行于欧洲。14世纪,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有根据织物经纬线排列,计算针数绣成的图案。它的原料和工艺与绒绣已十分相似。16世纪,欧洲出现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绣品可用作壁挂、靠垫、椅垫等。17~19世纪,绒绣在英国盛行。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1837~1901),一位柏林的印刷商人和他的妻子,在英国设计了一种在小方格纸上绘成的彩色图案,制作者可按照图稿数格在网眼布上绣制,技艺简便。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进行绣制,因此人们把绒绣称为柏林绒绣。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英美商人在上海开设谦礼洋行、谦泰洋行,组织绒绣来料加工,绒绣由此传入我国。当时的产品是拖鞋和手提包等日用品上的装饰面料,用色比较简单。30年代末,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等刘氏五姐妹率先用绒绣制作人物肖像。50年代初,上海绒绣艺术家高婉玉对绒绣的配色等工艺进行了改革,丰富了绒绣艺术的表现力。

工艺

绒绣制作主要有3道工序:

(1)放样。用打格子的方法将原稿放大在麻布底子上。

(2)染色配线。根据原稿画面色彩,按照色调、色相、色差的区别染出所需颜色的绒线。

(3)绣制。一般先绣出轮廓,再绣各色彩块面,之后进行细部刻画。

绒绣基本针法是呈斜点形的打点绣。此外,根据画面需要可采用乱针、十字针、扒针、掺针、拉毛等针法。

品种和特色

绒绣主要分为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

(1)欣赏品:一般画面较大,多数复制名画、人物和风景照片。用线颜色往往达数百种,特别强调色阶、色相的过渡,并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作品常作为大型建筑的室内装饰。

(2)日用品:一般为小件物品如靠垫、沙发套、桌几套、眼镜套、粉盒、提包等。大多绣制花卉图案,用线颜色较简单。由于绒线的质地比丝线、棉线厚实,有毛茸感,因而使绒绣的画面具有沉着、庄重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如 纪念堂正厅的巨幅绒绣“祖国大地”,庄重、肃穆、色彩和谐,生动地表现了伟大祖国锦绣河山的雄伟壮丽。

名家和作品

著名的绒绣艺术家有上海的刘佩珍、高婉玉、张梅君等。刘佩珍在30年代末就用绒绣绣制人物肖像,开我国绒绣之先河。代表作有“高尔基”、“莫斯科大学”、“攻打冬宫”、“列宁宣布苏维埃成立”等。高婉玉在50年代初对绒绣工艺进行改革。首次进行自行染色、配色,使绒绣用线颜色从固定的几十种增加到近千种,并运用擘线、拼色、加色等技法,解决了绣制人物肖像时色彩转折过渡的难题。目前我国绒绣普遍采用这种绣制技法。她的代表作有“敬爱的 ”、“国父与 ”等。张梅君的技艺特点是作品色彩层次丰富,人物形象刻画逼真细腻。代表作有“ 与尼赫鲁”、“我国 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南湖纪念船”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绒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03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