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对马耳蕨根


药材名称:对马耳蕨根

名称出处:《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小叶金鸡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对马耳蕨的根状茎。耳蕨属全世界有400余种,我国有300多种。

原植物: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nense(Hook.)J.Smith(Aspidium tsus-sinense Hook.)

形态:植株高30~50cm;根状茎近直立,连同叶柄基部有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30cm,禾秆色,基部以上疏生黑色线形鳞毛;叶片披针形,长15~30cm,宽8~15cm,基部不变狭,二回羽状;羽片镰状披针形,基部上侧1片小羽片大而突起,与叶轴并行,通常浅裂,向上的小羽片边缘仅有刺状尖齿;裂片上有羽状脉,小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圆肾形。(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32页.图46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3000m的林下沟边或岩石缝中。分布于华中、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日本、朝鲜、越南亦有分布。

药性

性味:《四川中药志》:“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治痢,止血。

主治:目赤肿痛,湿热腹痛,痢疾,痈疮肿毒,烫火伤,痔疮出血。 ①《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目赤肿痛。”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治痢疾,湿热腹痛,下肢疖肿。” ③《中药志》:“河南作贯众使用。” ④《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痈疮肿毒,汤火伤,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我国药用孢子植物》:“治目赤肿痛:对马耳蕨根茎(去鳞毛)30g,水煎加适量白糖服。”

食疗:《四川中药志》:“治痔疮出血:对马耳蕨根30g,炖猪大肠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光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对马耳蕨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光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47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