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生态农场

[拼音]:shengtai nongchang

[外文]:ecological farm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个系统内,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投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实现生产全面协调的发展。

6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等国,相继建立了一些典型的生态农场,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我国从70年代开始研究并建立了几个不同类型的、试验性的生态农场。

特点

生态农场的特点主要是:

(1)因地制宜。生态农场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基础上的。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只有对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才能建立起较佳的生态农场。

(2)综合性。生态农场与普通农业生产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通过能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规划来提高生产率的,从而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3)稳定性。包括营养物质和能量平衡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两重含义。营养物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一种循环运动,对于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生态农场,要尽量把生态平衡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稳定状况。某一特定范围的生态农场能量都是由太阳提供的,因此,应尽量利用太阳能,使能量在农场中维持一个稳定的输入和输出。农场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是建立在对营养物质和能量动态平衡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应对多目标的投入、产出与循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取经济效益优化方案,据以指导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工业的生产,达到系统产出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目的。

实例

国外较好的典型是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马亚农场,这是一个既有农业、林业,又有猪、牛、鸭、鱼等养殖业和各种食品加工业的农-工综合农场。整个农场占地36公顷,除了农业和林业以外, 饲养猪25 000头,牛70头, 鸭10 000只。农场有面粉加工厂、肉类加工厂和罐头厂各一座。农作物的秸杆、林业的树叶、面粉加工厂的麸皮、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作为牛和猪的饲料,畜粪送往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和作为燃料。沼气池中的残渣经处理后分别作饲料和肥料。这既控制了有机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又给农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广东省顺德县勒流公社新埠第三生产队,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建立了一个以生产淡水鱼、甘蔗、糖、蚕茧为主的基塘结构型的农业生态体系。基面种桑,桑叶养蚕,蚕蛹、蚕粪下塘养鱼;种植甘蔗,榨糖,用蔗叶养猪,用猪粪养鱼;含有大量鱼类排泄物的塘泥用作种植桑树、甘蔗的肥料。1976年以后,又发展了沼气,沼气渣既用作肥料,又作鱼饲料,还用来培育蘑菇。整个新埠三队的农业生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鱼、桑、蔗、猪几大生产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生态农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130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