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驳骨丹


药材名称:驳骨丹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接骨草、四季花(《群芳谱》),小还魂(《岭南采药录》),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南宁市药物志》),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细骨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细叶驳骨兰、臭黄藤(《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接骨(《中草药学》)。

基源:为爵床科驳骨草属植物小驳骨的茎叶。驳骨草属全世界约2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我国仅1种,入药。

原植物: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Justicia gendarussa L.f.),又名百节芒、裹篱樵(《广州植物志》)。

形态:小灌木,高达1m左右。茎节部膨大,无毛。叶披针形,长4~14cm,顶端渐尖。花序穗状,顶生或生上部叶腋,长2~5cm,粗1~2cm;苞片钻状披针形,长约2mm;花萼裂片5,条状披针形,长约3mm,与苞片同生粘毛;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有紫斑,长15~17mm,2唇形,上唇2微裂,下唇3浅裂;雄蕊2,2药室不等高,低者具短矩。蒴果长约12mm。花期初夏。(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74页.图5762)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阴湿处、沟谷间;常栽作绿篱。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

采集:7~8月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化学性质

含爵床辛(Justicin)和挥发油。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85。

药性

性味:辛,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辛,温。” ②《本草求原》:“辛,平。” ③《陆川本草》:“辛、苦,微温。”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酸,平。”

功效:续筋接骨,祛瘀生新,消肿止痛。

主治:骨折,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 ①《纲目拾遗》:“治折伤,续断骨,捣罨。”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 ③《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内服能去瘀生新。” ④《陆川本草》:“治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或研末。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骨折,扭挫伤:鲜品捣烂敷患处。”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小驳骨15~30g(鲜品30~60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运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驳骨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运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85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