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灯架虎耳草


药材名称:灯架虎耳草

名称出处:《藏药标准》

概况

异名:虎耳草(《民族药志》)。

基源:为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燃灯虎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燃灯虎耳草Saxifraga lychnitis Hook.f.et Thoms.

历史:灯架虎耳草为民族药的常用药,《藏药标准》已有收载,《民族药志》订为S candelabrum Franch.据查所用资料,我国未见此种记载,可能是燃灯虎耳草的误订,特此更正。

形态:多年生丛生草本,茎高4~11cm。枝被黑褐色腺毛。基生叶密集呈莲座状;叶柄长4~5mm,边缘具长腺毛;叶片椭圆形,长7~10mm,宽4~4.5mm,两面和边缘均具长腺毛,茎生叶长圆形,长9~10mm,宽约3mm,两面和边缘具腺毛。花单生于茎顶,苞片1,长圆形,长约8mm,宽约2mm,两面和边缘具黑褐色腺毛;花梗长约3mm,被黑褐色腺毛;萼片直立,近披针形,背面和边缘密被黑紫色腺毛,三脉于顶端不汇合;花瓣黄颜色,长圆形,长8~9mm,,宽达2.7mm,顶端微凹,基部具爪;雄花长达4.5mm;子房半下位,花柱长约1.8mm。花期7~9月。(图见《 植物志》.第2卷.490页.图161∶1-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600~5500m的高山草甸和高山沼泽草甸。分布于 。克什米尔地区至不丹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含8种花色素甙元及其甙类化合物[1]。计有:花色素甙(Anthocvanin)、碧冬茄甙元(Petunidin)、芍药花甙元(Peonidin)、锦葵甙元(Malvidin)、飞燕草甙元的3、5一二(葡萄)糖甙(3,5-Diglucosides of delphinidin)、矢车菊甙元(Cyanidin)及其3-半乳糖甙及3-阿拉伯糖甙。

参考文献

Biochem Syst Ecol 1988;16(6):545。

药性

性味:《藏药标准》:“苦,寒。”

功效:清湿热,解热毒。

主治:肝热,胆热,流行性感冒,高烧,疮疡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严悦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灯架虎耳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严悦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14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