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植物病害症状

[拼音]:zhiwu binghai zhengzhuang

[外文]:sympto tology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植物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宏观症状。

症状是确定植物是否发生病害并作出初步诊断的依据。但由于不同的病原和发病原因可以导致相同的症状,而相同的病原物或发病原因在不同寄主或不同环境下也可导致不同的症状,故除症状外,还须进一步鉴定病原物(见植物病害病原物),并了解其寄主植物以及环境条件对症状的影响等。

因寄主植物和病原物所表现的特征不同,宏观症状常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

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变色

指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也有的表现为紫色或红色等其他色泽的变化,叶色变深成蓝绿色或叶片表面呈金属光泽(银叶病)等。叶片上不均匀的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不规则的深浅绿或黄绿相间形成的。变色部分呈不规则斑块的为斑驳,呈环状的为环斑或几个环斑组成的同心斑和线条状变色的线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纹或条点等不规则变色。沿叶脉变色的症状有脉带和脉明,花部颜色的变化有花色变绿等。变色症状是由于叶绿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坏或抑制所致。常表现于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铁时植物褪绿,缺氮则黄化,土壤中积累盐碱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质导致植株发黄或变红等。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

坏死

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症状表现因坏死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局部坏死称叶斑;有各种形状和表现:呈轮纹的为坏死环斑或轮纹斑;而蚀纹则仅是表皮细胞的坏死,不同形状的蚀纹又分别称为线纹和橡叶纹等。坏死的叶斑组织脱落即形成穿孔。各种器官均可产生局部坏死,如茎部的条斑坏死(幼苗茎基坏死表现为立枯或猝倒)、果实上的坏死等。内部组织的坏死有块茎内的褐斑、网腐和黑心,维管束的褐死和韧皮部坏死以及果实苦陷等。

腐烂

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植物的根、茎、花、果实都可发生,尤易见于幼嫩组织。组织腐烂时可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细胞消解较慢时则腐烂组织中的水分会及时蒸发而形成干腐,如果实受侵染腐烂后形成的僵果即是。反之,如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或软腐。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胶酶,使连结细胞的中胶层分解,导致细胞离析、内含物死亡或分解。从受害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流出分解产物的情况,称异常分泌,其性质与腐烂相似。病部流出胶体物的称流胶;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树脂的称流脂;流出乳状液的称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树液时称流液。

萎蔫

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一般根或主茎的维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叶柄或部分叶脉的维管束受害则是局部性的。

畸形

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矮缩、丛簇、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等现象。矮缩是全株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丛簇只是主轴节间的缩短,或节间的数目也同时减少,但叶片的大小仍正常。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丛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过度分根形成发根,肿瘤在根、茎、叶上均有发生。茎和叶脉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突、疱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此外植株还会产生生长习性或对称性的改变,如由匍匐性变为直立性等。叶子受病后发生的病变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全缘叶变为缺刻叶,叶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皱缩叶,叶片沿主脉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叶等。花的各部分变为绿色叶片状的叶变等则是一些特殊的变化。

病征

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主要有:

(1)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其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变化较大,如霜霉、绵霉、绿霉、青霉、灰霉、黑霉、红霉等。

(2)粉状物。病部产生的白色或黑色粉状物。白色粉状物多见于病部表面;黑色粉状物多见于植物器官或组织被破坏之后。

(3)锈粉状物。病部表面形成一堆堆的小疱状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病部产生的大小、形状及着生情况差异很大的颗粒状物,有的是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粒,不易与组织分离,为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有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颗粒,为真菌菌核。

(5)根状菌索。感病植物根部以及附近的土壤中产生的紫色线索状物。

(6)菌脓。病部产生的胶粘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是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征。

发生机制

植物受病后表现各种症状是因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破坏而变质所致。许多真菌和细菌以及线虫能分泌多种酶,可使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解和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坏死或腐烂。病毒因其自身的核酸(RNA或DNA)在增殖过程中扰乱了寄主细胞中的生长素或激素的平衡,则可引起植物器官的变形,有些症状同施用激素不当时引致的症状或缺素症的症状相似。植物的代谢作用因病而发生了改变,就可使正常的生长素或激素的产量失去平衡,从而发生细胞过度膨大或过度分裂,外表形成突起、肿瘤或耳突,也可导致卷叶、皱缩,甚至矮化等畸形。又除病毒以外的病原物还都能在植物体内产生有毒物质,如镰刀菌(Fusarium)产生番茄萎凋素和镰刀菌酸,一此真菌和细菌产生不饱和的酮类毒物;有的还能产生某些激素,如玉米黑粉菌(Ustilago ydis)和根瘤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产生吲哚乙酸,赤毒菌(Gibberella fujikuroi)产生赤霉素等,这些物质都与症状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是由于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不足、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空气污染等产生的。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能使植物产生褪绿或黄化,而氮的氧化物则可诱致一些植物的叶片上产生枯斑。根际施用农药不当,有的可抑制根的生长,导致地上部的矮化;而在植物上部喷洒农药量不当则会引起药害,即叶片上出现大区枯斑或变黄。有些植物激素类的农药,如2,4-滴喷在棉花、葡萄枝上时会导致叶片的畸形和花叶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植物病害症状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59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