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金星地质

[拼音]:jinxing

[外文]:geology of Venus

金星地质主要研究金星表面特征、化学组成、地质构造、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等问题。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金星为第2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723天文单位,除太阳、月球外,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反照率高达0.7~0.8。金星平均直径为12112公里,密度5.1克/厘米3,质量4.87×1027克,为地球质量的81.6%。

1961年以来,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了20多个行星际探测器,如“金星” 1~14号,“水手”2、5、10号,“先驱者金星探测器”1、2号等,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为金星地质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星大气

金星具有浓密的大气层,大气成分主要是CO2,其含量约占96%,由于温室效应,大气中高含量的 CO2使大部分太阳光被吸收,导致大气温度大大升高,使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20~485℃。金星表面的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2倍。(见彩图)

金星表面化学成分

“金星”9号软着陆时发现,金星表面岩石有尖锐的棱角。“金星”10号着陆区密布冷却并风化成薄饼状的熔岩。据探测资料,金星表面物质的性质类似硅酸盐土壤(如表1);“金星”8号着陆点的成分类似花岗岩,“金星”10号着陆点表面物质密度为2.8克/厘米3,与火成硅酸岩十分相似。“金星”8、9、10号用γ谱测定的金星表面 U、Th、K含量见表2。

磁场

金星磁场极为微弱。(见行星磁层)

内部结构

依据金星热历史的计算结果(见比较行星学),金星形成后约10亿年,分异形成约100公里厚的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碳酸盐),3000公里厚的幔(上幔约厚800公里,为熔融硅酸盐;下幔约厚为2200公里的固化物)和半径约为3000公里的熔融状铁-镍核。并伴随广泛的除气作用。

演化历史

金星地质演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分异形成花岗岩质壳,随后受到密集陨石的轰击;

(2)由于金星幔的对流作用,金星壳在低处地区形成薄的金星壳,高处地区形成厚的金星壳;

(3)由于金星幔中的热柱或对流中心的挤压上升,形成金星高地;

(4)玄武岩质成分的熔岩和细粒物质充填低处地区及起伏平原的冲击坑;

(5)形成火山盾;

(6)间歇的构造活动及火山喷发。至今金星内部的能量仍足以产生明显的构造岩浆活动。

由于金星的大小和质量与地球接近,因而对金星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地球的演化。

参考书目B.P.Glass,Introduction to Planetary Geology,Cambridge Univ.Press,Cambridge,1982.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金星地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591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