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太平洋大鲵


太平洋大鲵:别名陆巨螈_太平洋娃娃鱼,为蝾螈目、陆巨螈科、陆巨螈属爬行动物,原产于北美洲加拿大、美国,栖息于山区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中。在水质清澈、水流湍急、水草茂盛,并且有回流的洞穴中生活,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通常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1852年命名。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成体往往留在森林的地面上,常在雨夜在觅食的,有时发现雨夜横过道路。

北美较大的陆地鲵,是少数有发声能力的蝾螈。头部和四肢健壮结实,尾巴扁平。身体黑褐色,覆盖浅棕色斑点与黑色细粒或大理石花纹。腹部为白色至浅灰色。有幼体性熟现象,即终生保持幼体形态。

科目分类:蝾螈生存环境:湿地颜色分类:灰色_棕色居住环境:两栖较大体型:30cm性情分类:温和寿命年限:20年适宜温度:20℃±4℃食物饲料:昆虫太平洋大鲵形态特征 >

体长24-30cm。皮肤肋间沟不显著。终生有发达的尾,尾褶较为厚实。皮肤光滑无鳞,表皮角质层薄并定期蜕皮。眼小,无鼓室和鼓膜。舌椭圆形,舌端不完全游离,不能外翻摄食。具外鳃,犁骨齿停滞在幼体期齿列形状等,而繁殖方面已达到性成熟,称童体型或幼态持续型。

太平洋大鲵生活习性 >

白天常藏匿于洞穴内,头多向外,便于随时行动,捕食和避敌,遇惊扰则迅速离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

太平洋大鲵饲养方法 >

也通常出现在溪流附近的岩石下,有时白天在溪流中爬行。节肢动物、螺类、小鱼、蝌蚪和幼蛙为食。

太平洋大鲵雌雄分辨 >太平洋大鲵繁殖方式 >

产卵于静水中。雄性无繁殖器,体外或体内受精。求偶时皮肤腺或泄殖腔腺分泌特殊气体可识别同类。多为卵生,少数卵胎生,以适应激流环境。幼体水栖,有3对羽状外鳃,2-3龄开始不明显的变态,外鳃消失、鳃裂封闭和颈褶形成。在水流淹没的岩石或木头底部产孵,繁殖期是每年的六月和七月。每次产80-150个枚卵。幼体要经过18-24个月的孵化,根据环境条件和水流的状况。有些幼虫三年都不孵化。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腾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太平洋大鲵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腾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350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