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栎蔀

药材名称:白栎蔀

名称出处:《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白栎(《浙江药用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白柴蒲树、泽栗(浙江)。

基源:为壳斗科栎属植物白栎的果实虫瘿。栎属全世界约300种,我国约110种。

原植物: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又名小白栎青冈树(云南)。

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5m。小枝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叶柄短,长3~5mm,被棕黄颜色绒毛,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状倒卵形,长7~15cm,宽3~8cm,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波状钝齿,幼时有灰黄颜色绒毛,老时叶面疏生毛或无毛,背面被灰黄颜色星状绒毛,侧脉8~12对。壳斗碗形,包围坚果约1/3,直径0.8~1.1cm,高4~8mm;苞片小,卵状披针形,在口缘处伸出。坚果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形,直径0.7~1.2cm,高1.7~2crn,无毛,果脐微凸起。花期4月,果期10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170页.图179)

生境与分布:生于丘陵地的山坡林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

化学性质

壳斗、树皮均含鞣质,种子含淀粉30%。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28。

药性

性味:苦、辛,凉。 《湖南药物志》:“苦、涩,温。”

效:健脾消积,理气止痛,清肝明目。

主治:疳积,疝气,火眼赤痛。 ①《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大人疝气及小儿溲如米泔,小儿疳积,火眼赤痛。”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结膜炎。” ③《浙江药用植物志》:“健脾消积,理气,清火,明目。治疳积,疝气,消化不良,结膜炎,头疖。” ④《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健胃消积,理气,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中药大辞典》:“治小儿疳积:白栎蔀20~24g,麦芽6g,野刚子(马钱科醉鱼草)根12~15g。水煎,早晚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香味食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栎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灵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0140.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